扶人者可以德报怨,但法律绝对不行
标签:
小何老太老人救助者行为严重者 |
初三女生小何搀扶摔倒老太,不料老人一口咬定是小何撞了她,本以为又是一起悲情故事,还好交警还了小何清白,让此事抵达正义。本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小何却在老人出院时捐款千元,一时之间成为佳话。可以说,小何的举动,便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样本,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范本。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小何是高尚与伟大的,因为她能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其所传递的道德正能量不言而喻。
自然,小何的高尚背后,其实站着一个并不高尚的老太。公众在赞扬小何之时,也不应忘记成就小何的老太。就如今而言,老人的讹人,似乎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相反还换来小何的宽容。这样的事情,很可能有两个走向:一个是老太可能被道德教化了,深感于自己的行动不妥,决定痛改前非,这是最好的结局;但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间接纵容了一些老太的“讹人”,因为“讹人”的风险实在太低了。
就此来说,对于讹人老太,的确不应轻易放过,毕竟,讹人说轻了是道德问题,说重了也是法律问题。在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在新加坡,他们的法律就完全站在保护施救者权益的立场上,他们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讹人的成本”,也降低了“施救的成本”,无疑符合各方期待。
因而,小何可以以德报怨,但法律不能也以德报怨。对于讹人老太,无论其有怎样的理由与借口,如经济困难等,都不是其讹人的理由。对于“讹人”这样的事情,还是应该视情节轻重对其施加惩戒,以明确这背后的是非观。不然,是非对错就变得模糊了,这无助于树立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面对摔倒老人,扶起来或拨打120电话应是最起码的底线,而不应成为一种稀缺的高贵品质;面对扶起来自己的人,老人致以感谢不讹人也应是最起码的共识。
自然,置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仍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以确保“路人敢扶老人不讹人”:一则,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每一个老人都老有所医,且医治是其能承受的;二则,要完善对救助者的保障机制,如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法律就明确规定,施救行为对一般疏忽造成的伤害不担责,这种“无偿救助免责”的申明,的确应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可以说,只有制度设置也从这两方面入手了,类似的事情才不会再让人感到纠结。(4月24日《郑州晚报》)
本新浪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并链接到本博客,更多精彩文章请加微信公号(长按可复制):maiwenbumaishen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