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输液边上课的为何又是农村老师?

(2014-03-14 01:08:58)
标签:

杂谈

边输液边上课的为何又是农村老师?

    /龙敏飞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双港一教师边挂水边上课,这样的教师才是最美的。”312日下午,盐城网友发帖称赞一位女教师。记者了解到,这位女教师是位农村小学的教师,当天她因为咽喉发炎在学校附近的医务室打吊水,到上课时间怕影响课程,便请求医生将吊水瓶移到了教室。(313日《现代快报》)

“边输液边上课”的老师一出,网友议论纷纷,不少人点赞,称其为“最美教师”。亦有人发出不同声音,有人质疑这是炒作、作秀,也有人认为少上一次课不会死,还可以选择跟人换班,甚至有人认为这名教师过于迂腐、不知变通。后面这些言论,的确有些过分,也是典型的“站着说话腰不酸”。客观来说,一名教师“边输液边上课”的精神虽然令人钦佩,但是不值得学习与模仿。毕竟,我们希望祖国的花朵开着更加灿烂,但并不希望有老师因此而“病倒”。

不过,审视“边输液边上课”一事,的确不宜过于表面。探索可循的记忆,“边输液边上课”的老师的确被报道过几次——云贵高原南麓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一名叫徐光汉曾挂着吊瓶进课堂;河南洛阳洛阳也有一山村教师鲁文聚挂着吊瓶上课等。仔细审视不难发现,“边输液边上课”的老师,大多是农村教师。

为何又是农村教师呢?为何他们不换班、不请假呢?因为“学生太多老师太少”。这些挂着吊瓶进教室的老师,背后有着惊人相似的情节:没有人愿意来山村当老师,他们都是一人干着两三个人的工作,根本没办法换班、请假。就此次当事学校校长钱余江介绍,学校是一所村小,只有7名教师,如果请假,便会耽误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丁老师就只好挂着吊瓶坚持上课。而网上所谓的炒作言论,不过是诛心之论;至于调班、休息的说辞,亦不过是不接地气的想法。

换言之,不是这些老师愿意“边输液边上课”,而是现实情况让他们小病时别无选择。说到底,这些教师不过是在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还债。前不久,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农村教师中老年男性占了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落后,授课专业的对口率低,年轻男性则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农村当教师。“宁当小工不当农村教师”的说法,道出了农村教育的尴尬,也道出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尴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被很多人用来形容老师,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主导下,才有了农村教师“边输液边上课”的动人事迹。但正如知名学者易中天所言,“人们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完全不赞同。这是不把老师当人,照亮别人的同时为什么要毁掉自己,就不能不毁掉自己吗?”易中天的观点,是一种更趋理性的言论,要做到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观念上的转变,还有制度的补血。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挂着吊瓶进课堂的老师,他们在师资力量很好的学校,他们随时可以找人换班、顶班,他们还有必要这么“牺牲”么?显然没必要。就此来说,当“边输液边上课”的又是农村老师教师时,其的确应带给我们更多的警示与警醒,即教育向农村地区倾斜,以补齐之前的教育欠账,显然已经迫在眉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