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居住证应成“同城同权”的通行证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媒体报道:由公安部牵头制定、搁浅多年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目前已经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有望在年内推出。居住证不会设置人才门槛,将覆盖所有外来人口。(7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
推出居住证,曾带给公众几次希望,但也放了公众几次鸽子。此次“旧事重提”,且限定年内出台,有了明确的时间表,无疑给人更大的期待。不过,有个细节不容忽视,即乃“媒体报道”,但无论此事是权威消息还是试探民意,当其引发热议与关注,便足以证明,关于全国性居住证政策的推出,早已成为公众的殷切期待。这也意味着,无论此事的出处是否权威,都不影响我们对“全国性居住证政策推出”的探讨、以及由此达成的社会共识。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是一种社会进步。如今,理念的进步几乎达成,即“暂住”的排外意识显而易见,废除“暂住证”推出“居住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理念先行之后,政策仍未跟上。此次媒体报道的“年内出台”,希望别再放公众的鸽子。毕竟,之前国家发改委就表示过——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居住证的推出,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乃大势所趋;此外,民意的凝聚,早已在打破户籍壁垒上了,对居住证这样的过渡政策,也充满期待,毕竟社会进步是循序渐进的。
尽管全国性统一的居住证政策尚未落地生根,但各地的试点仍是不断。其中引发热议最深的便是上海,其积分制引发强烈质疑,有人说“拼爹”合法化了,也有人说设立人才门槛了。而此次推出的居住证,据传“不会设置人才门槛,将覆盖所有外来人口”,可谓是对公众质疑的一种回应。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北京有常住人口1740万人,其中外地户籍的常住人口540万人,约占31%。如今这个比例可能提升了,既然有这么多人居住在北京却“同城不同命”,而全国各大城市情况也大同小异,由此可见推出居住证的紧迫性。
不过,对“不会设置人才门槛,将覆盖所有外来人口”,公众仍有担忧。众所皆知,一个地方的财政是有限的,如果大家一股脑儿地挤进去,会否带来当地的财政危机,仍是存疑的。这样的考虑,我们能想到,当地政府部门不可能不知道,那就仅剩下一种可能,即居住证变成暂住证的长期版本。这传达的意味是,不设人才门槛容易做到,但要真正做到“同城同权”,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毕竟,居住证和身份证背后的户籍根基是无法改变的,居住证一开始是被赋予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权利与服务,但推出全国性的居住证政策之后,这个“同权”是否还存在,的确令人担忧。
居住证应成为“同城同权”的通行证,而不是一个长期版的“暂居证”。如果是后者的话,居住证的推行,其正向价值与积极意义,几乎可以忽略。如你所知,生活在一个城市,大到子女上学、求医看病,小到老年人乘车优惠、领取计生用品,都要求有本地户籍。同城而不同权,一直广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如今,对居住证的期待,除却“不设人才门槛”之外,更是要求其在“同城同权”上做出表率——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上学就医等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改革,让持居住证和当地户籍身份证者享受同等的权利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