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好演员的官员不是好官员?
(2013-07-08 00:35:32)
标签:
杂谈 |
当不好演员的官员不是好官员?
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龙正才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他在直播的电视问政节目中公开坦诚自己也曾公车私用,但承诺带头治理好当地官员公车私用的问题。电视问政在社会上获得许多叫好声的同时,也引来异议。不少人认为,一些电视问政节目“问政容易,问责难”。( 7月6日新华网)
电视问政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媒体监督的利器,也被公众寄予厚望。随着电视问政在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公众对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电视问政依然停留在“让官员出丑、让公众过瘾”的形式上,自然很难再满足公众的期待了。毕竟,电视问政自一开始就被“人为拔高”,公众的心理期待值也会跟着提高,一旦“电视问政”无法满足公众期待,从神坛上摔落,便是逻辑之中的事情。
电视问政更要问责,这样的呼声很大,也成为眼下公众对电视问政的一种期待。的确,在电视问政上,我们可以监督官员做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猫腻,如果的确存在违法违规之举,进行问责也是“必选动作”。这不,仅去年底的一场电视问政,武汉市就有14名官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只是,这样的“问责”过于稀缺,也很难形成常态,更难以被复制,那电视问政身陷囹圄便不足为奇了。
不过,不是每个官员,都是天生的好演员。电视问政,公众能观察到的、能感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在电视问政时,有些官员可能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但并不代表他们无所作为,有些人天生害怕镜头,心理素质差,面对镜头时过于紧张,导致发挥欠佳也是可能的;也有些官员面对电视问政时可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样的官员,也不代表他们言行一致、不代表他们作为有多好。毕竟,口头表达与现实行动,并没有现实的关联逻辑。
电视问政只是一个窗口,一个公众看官员的窗口,能看到的官员真实度有多高,就在于官员的演技有多差。如果是一名演技好的官员,电视问政的震慑力,几乎对他没用;而如果是一名演技差的官员,便很可能倒在电视问政了。因而,对于电视问政,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当不好演员的官员,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官员,还需深入调查研究,以证据说话,而不能光凭电视问政上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官员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我们或许也会要求官员有更高的“媒商”,能很好地处理官员自身与媒体的关系,也能在电视问政上更为真实自然地展现自我,但这于当下而言,毕竟还是一种理想状况,那对不能当好演员的官员,我们也应给予包容。毕竟,电视问政自始至终都只是一种监督手段,而且还不是常态的监管方式,那便不宜过度地依赖与器重,当成一种辅助的方式即可,不可过于拔高也没必要过于贬低。
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所言:“电视问政就像武汉的鸭脖子,吃着麻辣,嚼着有劲,但不能天天当饭吃。”这意味着,电视问政只是一种辅助的监督方式,真正要监管好官员,仍需“天天吃饭”——即从完善官员考核评价机制、常态的制度监管入手。那公众对电视问政的态度,也没必要从一开始的捧杀到如今的棒杀,保持寻常心即可,毕竟,回归常态的制度监督,才能更好地监督好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