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冒记者更要假冒记者扮演的角色

(2012-04-03 23:54:43)
标签:

杂谈

假冒记者更要假冒记者扮演的角色

 

41,山东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省长姜大明表示,官员去基层调研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自称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他称,不要把深入基层调研等同于去开座谈会。(43《生活日报》)

深入基层可自称记者,必然能听到最为真实的心声,这话不假,在媒体监督扮演着“正义者”的角色时,“找市长不如找媒体,上访不如上网”早已成社会共识,虽未必完全准确,却也传达出媒体的“铁肩担正义”,自然也离不开记者的“妙手著文章”。山东省长所言,其真实意图,无非想让下情上达,不至于让官员们“两耳闭塞”,没人能否认出发点的善意。

但同时,很多人也有不少担忧,良善初衷之事,最终能否达成理想效果,仍看执行力与现实可操作性。现如今,摆在眼前的难题是——一者,记者有那么好假冒么?二者,下面的人会听话么?

就前者而言,记者显然并不好假冒,一些深度调查记者在采访时,绝不只是记者,而是采访者的朋友、知心人,要让一个素不相识,甚至素未谋面的人短时间相信自己,恐怕不是记者这顶桂冠便能做到的,需要很多的技巧与经验,一直以高高姿态在上的官员,能俯下身倾听民意么?对于后者,便是现实执行力的问题,我们不缺少好的政策、法律等,我们最缺乏坚强的执行力,一个省长所言,如无规章制度约束,下面的人会听么?很难!即便听了,也是一种悲哀,因为这是人治而非法治。

虽然“下基层假冒记者”有令人担忧之处,但在常规的信息反馈机制失明的境况下,在“下情难以上达”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下基层假冒记者”未尝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毕竟,在“无法倾听真实民意”与“可能听到”之间的抉择,显然并不难,而“假冒记者”正是“可能听到真实民意”的举措,虽是“次优选择”,但在当前的氛围下,却又是可供选择的“最佳选项”。

现在最为的迫切情况是,以当前官员的姿态,很难“俯下身”,更别提假冒记者了,稍有常识之人,大可辨别官员假冒的记者。故而,如真需官员假冒记者下基层,仍需进行一定的培训,最起码先去除掉官员身上那股“高高在上气”,同时,既然要去做,那就应形成一整套的约束机制,既不能让官员为了敷衍而下基层,也不能让他们不下基层而毫无影响。换而言之,任何的约束,都只为让官员假冒记者下基层倾听真实民意不至于沦为“花瓶”。

不过,对“假冒记者倾听真实民意”之说,理应有更贴近的描叙与解释,记者从来都不是单角色的人物,而是“随需所变”。故而,假冒记者更要假冒记者扮演的角色如纳税人、报案者、求助者、患者等等角色,只要官员真扮演过这些角色,就知道为何当前公众对政府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好感的真实原因了,而其他的社会问题,如医患纠纷、小摊小贩的冲突,也完全可以通过真实角色的扮演去了解。如果假冒记者的官员假冒到这种地步,那民生之福也就不远了。

 

http://b1.qzone.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