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课堂应要“分年龄段学习”
标签:
杂谈 |
文/南朔
北京市首部突破传统尺度的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大纲公布。有关“我是从哪里来的”部分中,图文并茂介绍性交概念的内容引发网友的热议。(8月18日《京华时报》)
一直以来,关于性教育之事,讨论由来已久,一个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到了需要性教育的时代了。基于这,关于性教育教材的编选,也日渐进入公众视野。对于这首部尺度不小的性教育教材,有人说好,也有人坏。褒贬不一之下,定难以调好“众口”。既然需要性教育教材已达成共识,为何还引发争议呢?
这源于一章“我是从哪里来的”部分,很多人因为这张过于“赤果果”——爸爸用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妈妈的阴道内,保证精子顺利进入子宫、输卵管,尽早和等在那里的卵子相遇并结合。这样的描述,的确是赤裸裸了,而性教育教材,如此没有技巧,难免让人担心,这,会不会催生孩子的早熟?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而,性教育教材本身,应是“有技巧的表达”。
在我看来,性教育教材不仅是有技巧的表达,更应是分年龄段学习的,因为,一个孩子的“成熟度”,决定了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那么,对性教育题材的编选,对这也应有所兼顾,如此方能达到理想效果。我们需要性教育题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加分别、不分阶段,一股脑儿地全灌输给小孩子,这是甚为不妥的,甚至可能有不小的负面效应。
而在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瑞典,从1942年开始,就有了性教育课堂。而他们,却是分阶段学习的: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这样分阶段学习的技术,才是最为科学的经验,而因为有良好的性教育,瑞典青少年患艾滋病、淋病呵梅毒的人急剧下降。
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曰“拿来主义”,对这性教育教材的编选而言,的确需要发挥这样的精神,这种拿来,并非一股脑儿地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而,对中国性教育课堂而言,应学习瑞典的“分阶段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