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都是善良的”有什么不可以
(2009-11-04 23:37:53)
标签:
杂谈 |
“母亲都是善良的”有什么不可以
文/龙敏飞
昨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据11月3日《长江日报》)
母亲都是善良的,这也能遭到教育家的炮轰,可见其“研究范围”果然是无孔不入,其追求也是“十全十美”!可是,凡事都有一个度,过之则不及,就拿母亲都是善良的来说,这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可到了教育家口中,便是这也不可那也不可了,有例为证,前不久便有专家言爱迪生救母由于不真实不宜进入课本。这都有些无厘头了,儿童文学本身便不能从成人的角度去考察其价值所在的。
“母亲都是善良的”,折射的正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完美和憧憬,正在构建自己的“象牙塔”。有何不可呢?其次,即便母亲自己有缺点,但在其孩子面前,也会用自己最无私的爱去感染孩子,在孩子心中母亲就不能善良么?再者,人都有两面性——魔鬼和天使,可在孩子眼中,只看到天使的一面也是情理之中。最后,作为作文,谁又规定文章一定要完全纪实呢?作文也属于文学艺术,其同样可以通过“孩子”塑造而成。有何不可呢?
母亲不都是善良的,透露的信号是当前所谓的专家不扎根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满足于哗众取宠来获取名声,继而拿名气招摇撞骗,成为某些利益群体的代言人,谋取非法利益,这同经济学家说房价不高是一个理。早就有人评论者说“不要拿专家言论当回事”,如今看来,信然!
按理说,教育家不能满足于批评,而应该在批评的时候提出改革方案,既然学生写母亲都是善良的,那么专家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让孩子写母亲不都是善良的,让孩子从一开始写作便不以模仿为主,具备独立的创造意识。此处不禁问一句,陶专家有何良策不妨献之给公众。有却吝惜不肯拿出,或者作为教育家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专家就“善良”了?
生拉硬扯学生作文母亲都是善良的跟明辨是非,正确价值观的关系,无疑是小题大做了。事实上,一个人健全的人格不是学校单方面培养的,而是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决定的。而过分地满足于职责当前教育如何不合理却不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只能说是站着说话腰不酸,也是当前学术氛围不良的缩影。更何况,学生尽管在学校,但社会、电视、网络对其人生的影响无疑更具备指导意识,因为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最注重“分数”,而社会,无疑提供了更鱼龙混杂的“榜样”!而专家捡芝麻丢西瓜谈论是非,就是善良之辈?
文章发于11月4日《海峡都市报》:http://news.163.com/09/1104/17/5N9TTB11000120GR.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