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之一——通情才能达理

标签:
育儿教育子女情理达理杂谈 |
分类: 《楚雄晚刊》答读者问 |
“通情”具体来说是指您体会认识子女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是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或模拟孩子的心态去猜度事物发展的趋向、结果,是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用孩子的心情去感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它包含着“换位”的意思;包含有同情的成分,但不是同情,同情不一定含有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体会。
“通情”能使您深入地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情感体验、行为意向,自然就为您得到教育子女的正确对策奠定了基础,避免处理问题、教育疏导中的操之过急、主观武断、简单粗暴。“通情”使孩子觉得自己被您接纳、承认、理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愉快、满足,这不仅会使孩子变得更为自信,还可以填补两代人之间认识上的差异,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载体。因此,您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做到与孩子情更通、理更达。
首先,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可能您会产生疑问:“父母哪有不爱孩子的?”这里姑且不谈那类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父母,就以爱孩子的父母来说,其间立足点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些父母非常舍得为子女花时间、精力、金钱,为子女的教育操尽了心,然而其立足点是将子女作为实现自己未遂人生愿望的工具,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和想法,结果重者出现因孩子未达到自己的愿望而将孩子毒打致死的悲剧;轻者致使孩子产生消极、悲观、逆反心理。所以真正爱孩子,意味着真正本着为子女的成长着想,而不是凭一己之期望来对待子女,同时将子女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去看待,才会去了解和真正地关心子女。
其次,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体验,去观察、思考子女的兴趣爱好、忧愁烦恼、需求愿望。这样要求的实质是要您尽可能排除自己的经验如知识、价值观、人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的干扰,用一颗客观、同情、愿意感受并且敏于感受的心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如前所述,有些做父母的往往会以自己的眼光就事论事地判断孩子的行为:孩子如与异性交往,就怀疑是谈恋爱了;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肯定是孩子学习不用功;偶尔与老师、父母的顶撞就成了了不得的思想品德问题。结果,造成教育子女的失误。
再次,在上述基础上运用前面提及的心理学分析的框架分析子女的行为,找准孩子思想行为中的关键因素或主要矛盾,分析诱发孩子出现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内因与外因,探求孩子在问题发生前后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症下药”;同时还要思索判断孩子能否接受并重视您提出的意见,能否达到您提出的要求等等。
前一篇:一定要娶一个大姑娘
后一篇:亲子沟通之二———平等才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