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标签:
杂谈 |
小珂:
你好,首先祝贺你考上了大学,取得了人生的阶段性成果,和那些落榜的考生相比,你是幸运的,这里边当然包含着你“十年寒窗”的心血,极不仅仅是幸运。你说等来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很快就过去了,面对越来越近的开学日期,你有的只是迷茫与焦虑,对未来充满了惶恐。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这种心理其实很正常,是很多大学新生都会产生的心理现象,只不过你和别人相比来得早一点罢了。据2001年2月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1999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29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调查和测试,发现心理有较大问题的有190人,占新生总数的6.68%,自己认为有较大问题的有774人,占新生总数的27%。从这几年的咨询案例来看,走进心理咨询门诊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重点大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发生。它向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大学新生心理需要调适。许多的调查还显示,越是名校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越突出,这些心理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带来的焦虑心理。
初中进入高中以后,老师会向学生介绍一些高校作为学生高考的冲刺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升学动机。而对于每一个确定了高考目标的同学来说,在心里早就无数次的描绘了自己理想大学的样子,并对这个样子做了心理定型。升入大学以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条件一旦和自己心中的样子有出入,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产生焦虑心理。现实和理想肯定有出入,加之高中生经历有限,他们在心里描绘的大学要么比现实的大学好,要么比进入的大学差,不管那种情况都会带来不适应。也就是说,这种不适应不是由考入大学的好或者差带来的,而是由现实的大学和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的不一致带来的。
二、远离家庭环境带来的恐惧心理。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自己父母的身边长大,从饮食起居到身心成长都对父母的照顾形成了依赖。一旦离开父母,尽管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他们依然对这种远离产生恐惧,他们会因见不到父母而不安,产生一种离群心理,这种离群心理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安,有时甚至会因此而辍学。
三、中心地位缺失带来的失落心理。
考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在高中以前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是佼佼者,处于备受人关注的“中心地位”。考入大学以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从考试成绩到人文素养肯定都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的“中心地位”必然受到挑战。这种伴随自己多年的“中心地位”一旦缺失,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因自卑而一蹶不振。
四、人际关系改变带来的忧郁心理。
高中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由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同学关系,而大学阶段更多是由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成长关系。人际关系性质的改变必然带来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比如高中阶段只要你学习好就会有同学主动和你相处,而到了大学就不是这样了,有时学习好的学生反而成为别人疏远的对象,而家庭经济、社会关系、个人修养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关注。
五、奋斗目标不清带来的迷惘心理。
高中阶段人生目标单一,学习成了高中生活的主要内容,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几乎成了人生的全部。而进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由于没来升学压力,时间相对富足,这时“我是谁”“我要做啥”“我能做啥”“我能做好啥”这样一些人生课题开始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开始了所谓的思考人生。他们一方面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一方面又为一些社会问题所困扰。考研吧,觉得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早进入社会吧,工作又难找,毕业意味着失业。想好好读书吧,看到自己的师哥师姐混得还不如社会流氓又开始动摇,不读书吧,又担心自己会因自己知识匮乏而被社会遗弃……他们处于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阵痛中,“我该怎么办”把他们引向了迷惘。
针对大学生心理,我对你大学生活的建议是:
一、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听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学会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马加爵事件以后,教育部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都设立了心理门诊,会经常性邀请一些心理专家到学校讲课,这些措施对调节学生心理确实取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心理是微妙的,再高明的心理专家也不可能洞察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时是别人了解自己,有时还是自己太了解自己。自己不了解自己时,要主动去看心理医生,自己了解自己时,要学会自我调适。现在有句流行话是这样说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牵两只手,一只是律师的,一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律师可以提醒你不犯错误,尽量避免官司缠身,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及时化解烦恼,提高工作效率。
二、多读书,多听讲座,多参加社会实践。读书的好处对读书人来说自然不别多讲,听讲座对于快速获取知识的好处也不必多说。没读过书的人即使发了财最多也就是个土财主,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书可以乱七八糟的读,问题可以颠三倒四的想,但事要踏踏实实的做”。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专业,现在学这样做那样成功的多的是,学哪行干哪行最终一事无成的也不少。发展自己的兴趣,尽量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书本知识不一定有用,而技能却是越多越好。假期一定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实践一方面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你了解社会。
三、多参加一些校内活动,努力完善人格。“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也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关注社会,发展自己才是你们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活期间,要坚持看新闻,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为自己的择业就业及早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要通过多参加一些校内活动来学会与人交往,尽量完善自己的人格。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这一点对于你们独生子女非常重要。
对于你说到的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我认为这不应该成为问题。恋爱是两性间的高级情感,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人生不可缺的美好经历,任何人都有体验恋爱、享受恋爱的自由。只要两心相愉,在大学阶段完成这段体验是完全可以的。只是要明白一个道理,选择爱人一定要恋爱,但恋爱不一定就是选择恋人,只要不因分手而闹出大是大非,谈谈恋爱对丰富你的大学生活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