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上的雕刻(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3课)

标签:
浙教版教案小学美术第八册小学生手工作品砖石上的雕刻杂谈 |
分类: 缤纷童画 |
http://s8/middle/6114af44ha2ec59b20c47&690&690
http://s10/middle/6114af44ha2ec598484e9&690&690
http://s15/middle/6114af44ha2ec59a0d97e&690&690
附:《砖石上的雕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秀浮雕艺术的欣赏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或线刻作品。
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具有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设计·应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件泥刻作品。
欣赏选用汉瓦当,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浮雕。
难点:根据材质进行合理的作品创作,表现一定的主题。
●方案一
材料准备
(学生)分组,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
(1)课件出示放大的瓦当图片,师生交流该图片的有关信息。
(2)引导学生谈欣赏感受。
2.区别体验。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图片,比较瓦当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间的区别。
(2)教师小结:浮雕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纪念意义。
3.寻找体验。
(1)师生交流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2)多媒体展示:硬币、玉佩、笔筒、椅子靠背、房屋装饰(如石膏线、墙体浮雕装饰等)、纸浮雕等浮雕作品。
(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浮雕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材质归类:泥板、木板、竹板、玉石板、金属板、纸板;
表现的面:单面[玉佩]、双面[硬币]、组合等。
4.制作创新。
(1)师生探讨浮雕的组成与制作方法。
组成:底版,凸起的形象;制作方法:
一是在泥板上画出形象,将需要的形象保留,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使形象凸起;二是在泥板表面从下往上层层粘上泥块,使形象凸起;三是用泥模印制,再加工。
(2)引导学生创作,并思考创作意图(教室的墙面装饰,送给朋友的纪念品等)。
(3)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制作:可单张的简单作业,表现最简单的图案内容;可用多件组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可改变方形的泥板,可以是圆、三角、组合形等。
5.成果展示。
介绍自己的作品并互评,教师表扬作品有创意的同学。
6.课外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雕刻的国内外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方案二
材料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师)实物民族乐器、民乐演奏图片等。
教学过程
本方案采用自助式教案的撰写,明确了教学的三个具体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学环节采用自助选用,也可自主设计。
三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评价点。
目标一:学生是否能够在一些艺术品里分辨出浮雕作品。
目标二:学生能否用丰富的语言描述一件浮雕作品。
目标三:学生能否完成一件简单的浮雕作品。
自助式教案
导入部分
1.欣赏类导入。
(1)无多媒体,直接让学生小组或个人欣赏汉瓦当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这些图片是编者再三考虑筛选而来,要善用。尊重学生对艺术品的第一感觉,学生的理解如有很大谬误,不必硬性纠正,留待课堂学习结束再比较学生新的认识,这样也可检测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的不知,课堂就无存在的价值了。
(2)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最大优势是可将浮雕图片的细节放大,籍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细节,分析美术语言。
(3)影像资料。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瓦当》,生动直观,虽不是专业美术纪录片,但学生喜闻乐见。引用恰当,事半功倍。
以上导入时间安排要合理。
2.激趣类导入。
(1)用墨粉现场演示拓印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有关砖雕的小故事。
(3)简单的砖雕知识小竞赛,选择、填空、抢答等,具体游戏手段可参考一些娱乐综艺节目。
注意事项:激趣活动时间要短,目的要明确,不可喧宾夺主。
3.浮雕技能落实。
(1)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录像资料。
(3)教师边演示边探讨。
(4)学生先尝试,教师关注制作过程根据学生情况并调整教学步骤。尝试材料:陶泥、瓦片、橡皮泥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请民间艺人展示技能。
4.学生作业评价。
(1)教师评价在教室陈列的学生作业。
(2)教师罗列简单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自我评价。转换评价方式,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学生明确的评价目标,让学生根据具体目标互相评判。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作品。
(4)将所有的学生作品拓在同一张宣纸上展示。
(5)可将学生作品展览于学校橱窗。
综合探索拓展:现代生活中与砖雕相似的艺术,如版画、木雕等。
砖雕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战国时已有花砖,汉代画像砖更是闻名遐迩,但多为模印砖雕。唐代花砖在经模印后还加雕刻。宋时墓室砖雕盛行,雕法从减地平(金及)法逐渐转为多层浮雕法。明清砖雕表现内容丰富,技法更精湛,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技法。民间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是修砖(以砖蘸水磨平)、上样(在砖面上贴上图样)、刻样(用小凿描刻出花纹轮廓)、打坯(先凿出四周线脚,再凿主纹、次凿底纹)、出细(进一步细雕)、磨光(用糙石细细磨光)。如砖质有砂眼,还用猪血调砖灰修补完成。
有关记载先见于《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实物自汉至清屡有发现,近代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南方当推苏州、嘉兴与徽州,北方无疑以京津为冠,在天津与“泥人张”、“风筝魏”并称的是“刻砖刘”。刘凤鸣(公元1879—1978年),原名刘恩林,是著名砖雕艺人马顺清的外孙。当年天津由于商业繁兴,许多富商大贾纷纷修建宅院和园林,砖雕工艺应运而发达。清初有马士海与宁四爷,道光年间有马顺清、赵连壁等多达50余位名匠。刘凤鸣之所以赢得“刻砖刘”之美誉,是因为他发展了马氏的“贴砖法”,从而更加强了画面的层次,使画面凹凸多,起伏大。刘凤鸣善于将丰富性和含蓄性统一起来,近处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做得细致入微,远处常有半座茅舍、风亭在山林间隐现,造成一种近实远虚的深远之感。江南砖雕,由于苏州园林的兴起,促进了砖雕工艺水平的提高,苏州砖雕也因园林所具有的雅趣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常在作品中点缀书法、印章等,与砖雕花卉构成诗、书、画一体,与苏州这一文化名城的气氛十分协调,浑厚有力,注重整体效果,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