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和陪教
陪读,当下不是陌生的字眼。学生离家上学,父母或其他长辈跟着前去,在学校的周围租一个房子,正规生活,学生走读,家长管学生的起居饮食。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现在已有普遍开花的势头。
家长的动因是,一不放心学生在学校内住宿的环境和在食堂吃饭的质量,二是使子女不离开自己的视线,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学生多数不大愿意,但中学生没有独立的能力,敢怨不敢言。
老师很欢迎这种做法,学生不住校,可以减少老师许多负担和责任,有家长在周围,也好在必要时及时沟通,反正不花老师的钱,何乐而不为。
但陪读的效果如何呢?没有人统计,估计至少没有什么坏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家长乐此不疲,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陪读的学生都成人成才,也不是不陪读的学生就吃不好睡不好,影响学业。中国有句古话:要成人,自成人。靠人管着、看着、侍候着,那毕竟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陪读,溺爱使然,也是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的表现。
陪教,是我今天独创的新名词,意思是,大学毕业了,考上了老师,到外地的学校去教书,家长不放心,到任教的学校那里的周围租一个房子,正规生活,陪着子女教书。这不是普遍的现象,但发生了一、二起,足够让人感到惊讶和好奇。
前几年,一个小伙子来到我校任教,其专业水平很不错,但管理水平和生活能力几乎到了冰点,上课时,学生打架吵闹,他束手无策,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洗碗,甚至不会谈恋爱,据说上大学时,他的衣服请人洗,吃饭在饭店包伙。他的父母很无奈,跟着陪教,老母每天买菜做饭洗衣,老父当起助教,时常帮儿子拎着教学用的录音机、教科书和学生的作业本。这样干了一年,三人都受不了,年轻人只好去报考了研究生,不当教师了,期待研究生毕业后到一个研究部门工作。但现在,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洗碗、谈恋爱了。
近日,遇到一个准备陪教的人,其女儿考上了邻县的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据说那乡镇极其偏远和落后,家长担心到那里吃什么,住哪里,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那是肯定的,租一个房子,一个女孩子住着又不放心,事实也不安全,于是,母亲准备办理提前退休去陪教。
可怜天下陪读、陪教父母之心,也可恨天下陪读、陪教父母之心。
我十二岁就拄着拐杖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我不知道我的父母当时是怎么放下心的,中学五年,我都住校,在学校里,挨打受骂,吃尽了苦头,但正是那恶劣的生存环境培养了我的意志和生存能力,现在想来,那种“锻炼”是很有价值的。
那时的同学,有的家里很穷,住不起校,十几里路“早出晚归”,到冬天雨雪天时,天麻麻亮就起床,独自泡点锅巴吃吃,就往学校赶,到了学校,有的女生冻得已说不出话来,他们很羡慕我们住校的同学,天气太恶劣时,求同学留宿一晚,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看看书,即使窗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那也是极大的温暖。我的许多同学,都是这样坚持上完五年中学的。
毛主席时代,二十岁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农村,有的从安徽到遥远的陕北,有的从上海到偏僻的江西老区,一去几年不回,住哪里,吃什么,有没有危险,是不是安全,那时的家长似乎不多考虑,他们考虑的是让小孩去锻炼,并希望在这个锻炼的过程中成长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有下放的政策,我不知道有几千万“陪下”的父母跟着去。而事实证明,下放知青中出了问题的、不安全的,只是一些个案,99%的下放知青虽然历经磨难,却收获了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陪读,何时休啊?陪教,不能兴起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