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评价
评价和学习是教学的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将学科教育体系的期望,传达到所有关心信息技术教育的人的有效工具。它应当为学生该学什么、教师该怎样教和资源怎样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一、评价原则
1.评价工作要公平公正。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行为,必须让具有不同兴趣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共同参与,不要采用以特殊群体等方式影响评价的公正性。
2.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
3.必须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成绩和机会共同进行评价。所收集的学习成绩数据应集中在对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上,所收集的学习机会数据要集中在最有说服力的问题上。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学习机会的评价必须给与同样的重视程度。
二、评价的内容
1.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成绩方面,主要包括了解和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等理论知识;探究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变化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评价本学科的学习机会方面,主要集中在最有说服力的几个指标上,从课堂角度看,学习机会的某些主要指标基本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的知识、教育学知识),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专业发展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协调程度;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条件以及现有教材的质量等。
三、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围绕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通过评价过程,能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结构的知识框架,或者说将那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通过科学的评价过程组织到原有的认知框架中去。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成果测试应体现出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结构性。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评价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网络工程规划,2005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校际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2.纸笔测试和上机测验相结合
纸笔测试和上机测验在信息技术课中各有所长,采用什么方式测试最佳?由评价内容和目标决定。如果只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考查,则应选择纸笔考核,并且效率较高易于把握。在用纸笔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要适当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型题目,例如作品设计,技术性能分析等,以拓展纸笔测试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广度。选择评价方式的原则是:首先考虑测试效率;能用纸笔测验的项目尽量不用上机测试,不必追求测验过程的现代化与高、精、尖技术;对于只有实际操作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软件应用水平操作测试、硬件配装实验、作品设计与制作、综合任务中的上机环节等则必须上机测验方可有效。在总结性评价中一定要设置上机测验项目,设计一定比例的与社会需要联系比较紧密的任务,或一些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实际任务项目,以测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潜能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
四、评价重点的改变
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信息技术学业的评价重点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评价容易考核的内容,改变为评价最被重视的内容;由评价分立的知识转变为评价具有良好结构的丰富知识;由简单的上机字处理操作,改变为综合探究活动的实际任务完成的效果评估;由评价科学知识,改变为科学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由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有哪些还不知道,改变为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由只评定学习成绩,改变为即评价学习成绩又评价学习机会;由教师只在期末评价,改变为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由只由考核部门设计评价项目,改变为教师参与评价项目的设计。
五、评价实施
1.学生学业水平评价
“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为确保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完整性,学校一定要做好各层次的学业评价工作。
(1)各模块学习前的评价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存在不统一的现状,致使学习初中阶段各模块的起点差别甚大,为使具有不同基础的所有学生均达到教学计划的统一要求,在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该模块的了解程度,学习该模块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要素。通过设计测验,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好新课程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测验中表现出缺乏学习该模块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者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质量的考核方式。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态度、学科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又分为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练习性评价项目,逐步形成本学科所要求的信息技术素养。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理解、维护、评价、适应性和伦理道德等几个要素上,应当具有高度的素养体现。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它可以是课堂练习、电脑作品或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某段进程。
②诊断性评价
设置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过程性评价量化表
过程性评价应简单易行,评价的频度以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为宜。推荐一份过程性评价量化表,供参考使用。



(4)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不包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之内,是一个独立的项目。
总结性评价是安排在期中、期末和学科结业进行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一系列考核。评价方式一般是测验。在实施过程中,不可以用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定等效为总结性评价的测验过程。总结性评价的结果是评定教学效果的最有力实证。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考核过程可通过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进行。
2.结业成绩认定
本学科的学生结业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总结性评价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认定。拟定的结业成绩认定表,供参考使用。
结业成绩必须结合过程性评价才能形成,不得仅凭借某一次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结业成绩认定的唯一依据。
结业成绩中,建议过程性评价占30%,纸笔测验占40%,上机考试占30%。开课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说明:
①课堂表现中含出勤情况,评分标准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一般定为10分、8分、6分、4分四个等级;
②分数与等级的对应关系一般是:90~100为A级;75~89为B级;60~74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③总分60分以上为通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