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性评价的常用方法——测 验
(2010-10-13 11:52:38)
标签:
教学目标测验终结性学生学习评价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第五章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终结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目前,不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考试一般都沿用了学科成就考试即测验考试。学期末按照学校要求编一份考试题,课题形式有填空、选择、问答或者编程几种类型,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答卷。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由教师评分,统计考试成绩。不少学校也利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在线考试,由计算机自动评分,最后登记成绩。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老师有很多疑惑,他们认为笔试不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操作能力以至于信息能力,这容易造成死记硬背,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计算机在线考试实际上几乎是笔试的翻版。什么样的测试才能有效地评价我们的学生?
原则上,我们应在遵循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课程评价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形式和方法。下面介绍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测 验
测验旨在测量学生学习课程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评价目标实现程度提供依据。信息技术可以使用测验来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一)测验的使用目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教学前的测验
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技能(以确定其准备状态),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给学生定位或者调整教学)。在信息技术模块学习前,教师可以使用测验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具有必修模块学习时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在单元教学之前或者课前,使用测验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本单元或者本节课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等。
2. 教学中的测验
监测学习进步,检测学习中的错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技术可以使用测验来检测学生学习课程的进展情况,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部分内容的学习程度,也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
3. 教学结束时的测验
学生与预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相比,达到的程度可以作为下一个教学单元的预备测验,也可以使用测量来检测学生学习课程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评价目标实现程度提供依据。
(二)测验的基本步骤
(1)确定测量的评价目标
(2)编制测量细目表
(3)选择合适的题目
(4)设计有关的题目
(5)汇编试题
(6)实施测验
(7)评定测验
(8)使用结果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程度的检验,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验、作出客观性评价的基础。测验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教学目标作为规定教学方向的重要指标体系,已经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并由专家学者进行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般人们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
1.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提出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层次理论,把目标分成六级,由低向高发展,如表5-1所示。
表5-1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层次图
|
|
|
|
|
评价 |
|
|
|
|
综合 |
综合 |
|
|
|
分析 |
分析 |
分析 |
|
|
应用 |
应用 |
应用 |
应用 |
|
领会 |
领会 |
领会 |
领会 |
领会 |
知道 |
知道 |
知道 |
知道 |
知道 |
知道 |
各认知领域目标层次的含义如表5-2所示。
表5-2
层次 |
含 义 |
知道 |
主要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以及类型、结构和背景等的回忆。 |
领会 |
最简单的理解,指把握知识意义的能力。可以借助解释、转换、推断三种方式来表明对知识的理解。解释是指能用自己的话,对某个信息(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者概述。转换是指能用自己的话或者不用原来的表达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推断是预测发展的趋势。 |
应用 |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的应用。 |
分析 |
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成部分,并理解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
综合 |
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的能力。 |
评价 |
对用来达到特定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材料和方法给予价值判断的能力。 |
布卢姆等人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层次理论为我们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订符合实际具体情况的教学目标。
2.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辛普森(E. Siimpson)提出动作技能领域分类说,如表5-3所示。
表5-3
|
|
|
|
|
|
创新 |
|
|
|
|
|
适应 |
适应 |
|
|
|
|
复杂的外显反应 |
复杂的外显反应 |
复杂的外显反应 |
|
|
|
自动化 |
自动化 |
自动化 |
自动化 |
|
|
反应 |
反应 |
反应 |
反应 |
反应 |
|
准备 |
准备 |
准备 |
准备 |
准备 |
准备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
各动作技能目标层次的含义如表5-4所示。
表5-4
层 次 |
含 义 |
知 觉 |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
准 备 |
指为适应某动作技能的学习作好心理上、身体上、情绪上的准备。 |
反 应 |
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表现有关的动作行为。 |
自 动 化 |
指经过一段程度的练习,掌握的动作已经熟练的技能。 |
复杂的外显反应 |
指能用最少的时间,建立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得心应手。 |
适 应 |
指已经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能适应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变化。 |
创 新 |
指在学习某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 |
3.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克拉斯伍(D. R. Krathwohl)提出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说,如表5-5所示。
表5-5 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层次图
|
|
|
|
个性化 |
|
|
|
组织 |
组织 |
|
|
评价 |
评价 |
评价 |
|
反应 |
反应 |
反应 |
反应 |
接受 |
接受 |
接受 |
接受 |
接受 |
各目标层次的含义如表5-6所示。
表5-6
层 次 |
含 义 |
接 受 |
情感的起点,指愿意注意某一个特定事件或者活动。 |
反 应 |
指愿意以某种方式加入某事,以示作出反应。 |
评 价 |
指看到某种现象、行为或者事物的价值之处,从而表示接受、追求某事,并表示一定的坚定性,反应了一种内部价值观。 |
组 织 |
指遇到各种价值观念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系统,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
个性化 |
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指内化了的价值观体系变成自己的性格特征,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角度,我们把教学目标分成三类,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教学目标。实际上在现实教学中,三种目标有时会同时发生。因此,我们综合考虑某一个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做到比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布卢姆的有关分类,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我们将评价目标分为如下五个层次:(1)知识;(2)理解;(3)简单应用;(4)综合运用;(5)创见。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