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城市和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农村同时在不断萎缩。我们当惯了农民、过惯了穷日子,所以总想迫不及待地进城,他们以为把镇改成街道、村委会改成居委会,农民就自然成了居民了,以为这就是城市化形态了,其实这不过是形态城市化(估计这种表述欠妥)。形态城市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村改居的大都劳民伤财,翻牌子、办手续、重新任命干部……一整套程序走下来成本很高,可是很多农民他还不知道已经被强加了居民的头衔,他还是要扛着锄头经过居委会的大门去干农活,他还是不能享受居民的*保*保的,可怜啊!但他内心里还是高兴的,因为他已经成了居民了。
新建社区共建配套不完善,学校、医院、公共交通、菜场等都跟不上,据说规划的时候也是有的,后来房产商看到群众需求很大,怕群众上访给政府造成太大的压力,于是在原有基础上多造了几幢,房产商也是做好事,既然是好事政府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本来以为多造了几幢价位可以下去点,但是据说太低了群众又不相信房屋质量,只能往上涨,越涨卖得越好。于是就没人去关注那点配套了。
形态城市化地区干部素质不适应,房子建了也卖了,人也住进来了,于是街道紧急成立居委会,可是干部哪来呢?村改居一批,素质有点低,有的新建社区外国人也不少,根本说不上话,而且这些干部自身生活习惯还是农村的一套又怎么去教育管理居民呢?!招聘大学生一批,经验有点少,不知道怎么跟居民交流,英语水平再高也是白搭啊!弄不好被人说重几句还要哭鼻子呢!机关选派一批,架子有点大,都认为自己是个官,可居民需要的是服务型的干部,您总是居高临下,本来因为孩子没地方上学、买菜赶远路等心里一肚子气呢,您不去疏通反而惹恼了您的“皇帝”,这个怎么行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