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评一些京剧演员

(2013-07-10 03:34:40)
标签:

黄抒田

京剧

文化

喜爱京剧有些日子了,简单评论下当今的一些京剧演员,纯粹基于个人品味与喜欢。冒犯之处,海涵或拍砖均可。

简评按行当和流派来划分叙述吧。

旦角,自然先谈梅派:
1、 李胜素,扮相极佳,确有些国色天香的味道;此种大气华贵的气韵神采极契合梅派戏里的诸多仙子,嫔妃,大家闺秀。按扮相论,李胜素在当今旦角行里无出其右了 (前辈如李维康略凶狠,晚辈如窦晓璇略稚嫩,同辈如史依泓线条过于刚直,怎么看都还是她那刀马旦的本色,做得先行难挂帅)。李的唱腔嗓音没什么问题,但逊 于其扮相;主要是少了几分京剧的雅味,某位先生评论:梅葆玖能唱的某些腔韵,李胜素还真唱不出来。此评论极中地。李之念白反而更好些,凤还巢里打趣朱千岁 和她姐那段令人印象深刻。最后谈谈身段,李这方面很能出彩。李在捧印一折里的大段行舞是鄙人看过最佳的。近日付佳演了全本,按董圆圆的路子来,此处身段逊 色太多。董圆圆史依泓靠戏不错,但来这种文身段在细节,风姿,水袖裙摆和手势的运用上差李胜素不少,缺乏李胜素那种行云流水之余,花姿绽放般的美感。建议 付佳重新观摹李胜素在捧印里的表演。

2、 丁晓君。丁晓君这两年分头极盛,隐然有青年一辈梅派魁首之像。丁的扮相个人以为也是很好的,极漂亮。只是梅派光有漂亮着实不够。丁或是限于年龄,尚乏梅派 的华贵气韵。说句玩笑话,丁的扮相演荀派筱派花旦许是极好的。师承杜近芳,也时而表现出杜晚年用力过度的弊端。这方面窦晓璇好不少,毕竟不能每个人物都流 露出谢瑶环的小生应工。建议晓君在学习杜老师的同时,也多揣摩学习其他梅派名家的优点特色。总之,还是看好她的。

3、付佳。这小女孩真是相当不错;嗓音天赋好极了。标准的祖师爷赏饭。头回听她唱是某年的京剧春晚上,捧印里的一段流水。一下把我镇住了,这韵味腔调竟似 好过李胜素;从此记住了付佳的名字。后得知小付佳才20岁。气度沉稳得绝不象这岁数。顺带说句玩笑话,付佳的扮相极其适合梅派,为什么呢?因为扮上后很像 梅兰芳先生本人!自杜近芳后,我觉得就属付佳最象!近来听她在国京举办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几场演出,唱腔愈发精致了。希望付佳再接再厉吧,我最看好你 了。

有朋友让我说说郭凡嘉和张馨月。简单谈几句吧。
郭凡嘉看得不多,简单印象是靠戏不错,强过文戏。但郭的动作缺少一股子轻灵的韧劲;对比同代的高红 梅,郭的功夫并不比高差,但展现出来就是没高那种漂亮的连贯美感,少了女靠戏独有的味道。如果说高的靠戏若回风舞柳剑,郭走的是硬桥硬马的路子。功夫并不 差,卖相却差了一筹。当然这涉及个人品味不同。但既然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总得有点提炼升华。把拳击赛的打法直接嫁接到武侠片上,肯定没那么好看 啦。

关于张馨月,先说句玩笑话,我总有错觉,觉得她来老旦会比扮花衫强很多。这倒不是说她不美,事实上张馨月扮相不错的。但她的扮相和唱 腔、我个人觉得在戏路选择上有很大限制。她来李凤姐实在不象,武家坡也比平贵别窑好些,总之,她的戏如限制在扮中年的(端庄或泼辣些均可)女性角色上还是 不错的,若扮年纪小的,就颇有点格格不入。这其实限制很大,观前辈名旦,基本都是在保证绝活的同时,戏路极宽,演啥像啥,特色纷呈。当然了,角色戏路限制 大貌似是当今的通病了,就连于魁智,我也觉得他挂黑三的戏要比其他的好太多。为何?角色和戏路窄而已。

接下来讲讲程派
就个人喜好而言,旦角流派我最喜程派。按家父的话,京剧这么唱就是好听。
1、五小程归到一起谈:一直有种感觉,程派青衣们 的唱随着年龄增大愈发退步了,或者直白的说,没年轻时好听了。李海燕这方面最明显,唱腔多年来变化较少,容易比较出来;而扮相,据不少人说,眼神是弊病。 其实她的萧太后倒还是很不错的。迟小秋现在与以前差别貌似很大;发挥不太稳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些秋瑟雅韵的。另外,迟最近的扮相突然美貌了很多,自元 宵晚会始,光彩照人,与几个月前同朱强演武家坡时的扮相大相径庭。刘桂娟唱腔好,扮相也好,就是总让人觉得有种特欢快的味道在里面,和不少程派怨女戏的基 调不符,不过这个问题估计难改了。张火丁的表演最让人觉得舒服,五人里属她最会演戏,让Lay person也能恰意的把戏看下去。另外,比较下来,张火丁在水袖方面的功夫琢磨的最多,最好看。至于,李佩红,不谈也罢,还是个刀马旦。

2、郭伟,个人以为年轻一辈里,属郭伟最佳。表情虽然偶尔夸张了些,但声腔韵味好,表演方面也很下功夫,某些身段动作和表情胜过前辈。印象较深的是她在去 年青京赛决赛里的春闺梦,从”细思往事心尤恨”西皮二六转流水开始至”谁知都是那假恩情”一段,表演的好极了,流畅自然,没有许多京剧演员表演时生硬的程 式展现的毛病。在”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一处的表演风姿绝代,张火丁在此处的表演也难以与郭伟争锋了。总之,希望郭伟继续努力,表情方面的问 题确实要注意。

继续;昨天有朋友看了帖子后建议对其他一些梅派程派的青年演员也应涉猎几句。故而先补充下。
郭宵,基本照搬李维康的路子,但个人觉得很难达到李维 康的成就。李的唱法很需要些天赋且费嗓子,李而今再那样唱已经颇显力不从心了。李的唱腔很多地方有门道,勉强形容下的话,可以称得上婉转地银瓶乍破。且李 维康的扮相加分不少。郭宵勉力学李,却总少了李年轻时进退若趋的音韵掌控,故往往显得过于凶狠生硬;和李博唱坐宫时,李博被压得像个妻管严了。
田慧,应该说是个唱腔素质很不错的青衣;就是某些戏总端庄过度,显得死板,使得戏有些”温”。在表演上有待加强。这方面,同院的高红梅要出彩不少,高的表演总有股轻灵的韧劲在里面,戏演的引人。
窦晓璇,这几年进步很大;除了扮相上有点娃娃,需加强气势,其他方面没什么缺陷。
吕洋,刚拿了梅花奖,祝贺一下。吕洋的整体感觉蛮精致,但唱腔上少了程派独有的空灵幽婉,颇有些生造和落得太实的弊端。总之,走得路子和传统程派不太一样。

荀派,尚派,张派
荀派戏貌似现在基本以花旦戏为主了;偶尔在勘玉钏里见识下闺门旦。就我看过的青年花旦演员,貌似以艺兼荀筱的常秋月最佳了。貌似近来以复排红灯记出名的张译心也还不错。唐禾香玩意不错,扮相却总别扭。老一辈里还是孙毓敏的戏可看性强啊,孙老太太年纪大了愈发风趣了。

尚派的传承着实不乐观。王艳貌似不怎么演尚派了,新人查思娜等有待磨练。总之,可谈的不多。

张 派是当今旦角大户,但自薛亚萍后,似乎没一个能让我眼前一亮的。王蓉蓉标准的窄戏路,事实上,综合她的扮相,唱腔,身段,适合发挥她特长的戏是真少;青衣 又不是老旦,再豪气Or怒气冲天也得婉转雅致的来体现,王蓉蓉啥戏都来个先声夺人的旱地惊雷,那股子冲劲真得与多数青衣戏不搭调。有人说,当今观众欣赏水 平不比从前了,就吃这套。这真非京剧之幸。其他较年轻的张派,万晓慧还不错的;王奕戈(是叫这名字不?)太生硬,不悦耳;江苏的张婷唱的还行,就是表演待 加强,戏有点温;张派人虽多,但实在想不出当今有什么翘楚人物。

开讲老生。
余、杨及(李少春)派:
1、于魁智,谈当代老生,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貌似谈于魁智总会引起争议,可谓誉满 simultaneously 谤满天下。总的来说,大致有三种倾向:其一,挺于;其二,较客观批判于的唱腔薄味,京歌毁腔等弊端;三,盲目跟风似的踩下于,以显得自己懂味,言必称谭余 杨。上述三种观点已然汗牛充栋,在下才疏学浅,就不引论阐述了。
个人看法,综合而言,于魁智多数挂黑三的戏是极精彩。从早年的成名作(打金砖), 到后来的晚会专业户戏(坐宫),(武家坡),乃至新编戏(赤壁);于魁智以他独有的精气神和沉而不浊,锐而不薄的嗓音极佳的展现了一系列黑三角色。单以黑 三人物论,于魁智当世独步了。同代的张建国乏之清爽,杜镇杰失之沉稳,张克缺之雄亮;当然,这三位各有优项;这里只是对比于魁智黑三角色的长处。但换个角 度,于魁智嗓音的厚亮稳也显现出这种声腔在角色扮演方面的局限性。在扮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角色时所需要的顿挫,沉浮,苍脆等等诸多的音腔细腻处, 于魁智就很有些失分了。记得于魁智在访谈里说过他的短处是太爱唱,故靠戏短板了。个人认为,于先生对自己这个短处的后果的认识是不足的。于魁智对唱的偏爱 使他很有些只偏执于他善于把握的唱腔,这与其说是爱唱,不如说是只爱顺口的唱。于魁智这个倾向一方面发挥了他的嗓音特质,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他深入的研 究、传承和提升传统及先贤的唱腔。换句话说,于魁智的功夫多下在了怎么使自己唱得顺,却相对忽视了根据戏腔戏韵本身去打磨调整自己的唱腔和嗓音。这也是导 致于魁智貌似没派,且遭到诸如白开水、不挂味、唱啥都一个味道的批评的理由。因爱唱而靠戏不精相比以上问题反而不值一提了。当然,如何传承并提升先贤唱腔 这个本身是极难的。余叔岩简化打磨了谭腔,算是一种泛化意义的改良;杨宝森根据自身条件复刻演绎余腔也算成功,但这种成功在我看来只限于某些剧情人物。于 魁智虽只是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嗓音特质,但能在一些黑三戏上如此出彩,在当今京剧环境下,已属不易。

蓝天:上京的新星,12年青京赛的老生魁首。如果说复排的智取威虎山已让蓝天崭露头角的话,青京赛一出紧凑的「珠帘寨」使蓝天的光彩完全绽放,并正式跨入 当今一线青年老生行列。蓝天青京赛复赛中这出珠帘寨表现的太精彩,以至乎决赛的「战太平」相较之下显得平淡无奇,甚至导板处唱腔感觉略有失手。之前看过蓝 天、丁晓君的整出珠帘寨;与青京赛上的节选相比,个人以为青京赛上更出彩。一方面是蓝天对余腔的把握和诠释更细腻,气势和表演也更潇洒连贯;另一方面,程 敬思这类儒雅文官果然还是言派演员来演绎最对味!之前听过马长礼李世霖,杨乃彭父子等的李程流水对唱,虽也有味,但对唱之两人声腔流派相近或相同,故显单 调,不及以余言两派对唱来得精彩,且以余腔应工李克用,言调应工程敬思都是极符合人物特色的搭配。总而言之,蓝天在青京赛复赛这场的表现无愧折桂之衔。
事 实上,蓝天这几年的进步极大。还记得几年前在一次空中剧院周年庆上,蓝天和李博合唱了空城计一段,那时的蓝天无论气质,唱腔,乃至着装都显普通,气势上完 全被李博压着。不想几年时间,河东河西。李博那时的小霸气而今难觅痕迹,说句玩笑话,不知是不是和郭宵对戏太多被压制了。而蓝天则全面蜕变,如今已然自信 满满,神采照人。连衣着打扮都洋气了许多。
青京赛后,蓝天的打金砖、红鬃烈马、击鼓骂曹等戏均有可观处;其中打金砖貌似是于魁智亲授。无怪见有人 说,蓝天是铁了心要做小于魁智了。其实,真如此也不错。蓝天的嗓音相比于魁智,偏窄,偶尔会略飘,但也避免了于魁智某些地方落得太实的风格。蓝天许多唱腔 的处理还是很挂味的。比如,青京赛上「珠帘寨」里:”贤弟进宝因何故”一句,极见功力。

总之,希望蓝天坚持努力,学习于院长年轻时的刻苦韧劲和对京剧的监守,看好蓝天成为今后的老生翘楚。

题外话:希望蓝天最好能有固定的青衣对唱伴。之前常见蓝天丁晓君合作,貌似还不错的。

如果说蓝天或许是小于魁智,那李博则肯定是小耿其昌了。李博的表演唱腔都传承了他姑父的特点,清瘦,细腻,但也如同炒菜总少了些应有的佐料,使得整体效果 缺了几分勾人的味道,气场淡薄。我对李博的戏看过的不多,貌似也有坐宫专业户的趋势。小番平时叫的好,遇大场面直播却会逊色乃至失误。这方面心态可能要加 强。没看过他的靠戏,身上如何不好评价。总之,李博有天份,有好的京剧背景,也有好的剧院平台,希望能多看到他的演出和成熟。

老生行当自谭鑫培起逐渐成熟完善;暂抛开做工身段不谈,纯论唱腔,谭鑫培可谓为后世老生创制了一套内涵材料与外延潜力均颇可观的音韵宝藏。可惜的是,仅凭 如今可觅的音频资料已无法窥得老谭的唱功全貌。个人觉得,谭腔虽以叫天和甘甜著称,但从后世学谭有成者各异其趣的唱腔里,似可窥见老谭之音韵或是纷繁复 杂,立体多变的。虽以清亮婉转为基韵,谭鑫培在实际唱演中,必然是根据角色与情节的不同,细腻的调用着他不同风格的声腔,以此烘托人物与剧情。余叔岩学 谭,言菊朋学谭,周信芳也学谭;然三人唱腔迥然不同。或许,若能系统的,应景的整合余之清亮峻拔,言之委婉甘甜,周之苍劲活跃,约莫就有个八九分谭腔本色 了。之于所谓新谭派的谭富英,则似乎已不存有太多老谭的痕迹。谭富英给我的感觉是状态不稳定,有些极好,有些一般。或与他青盛年时场子过多,晚年身体不佳 有关。
谭鑫培之后,公认余叔岩为继任老生翘楚。余派唱腔我是极喜欢的,堪称完美无瑕。优点不赘述。非要说点不足吧,余腔似乎少了点鲜活味,总若观 赏着画中美景,岁无瑕疵,却无新鲜热辣的活气。或许这也与余叔岩登台相对少,唱片天下闻有关。相较之下,南麒北马以做工带动唱工的表演方式,虽不及余腔之 清鹤吟凤鸣,却也各自别开生面,透着盎然生气。
言菊朋与余马等又不同,某种意义上,言腔比余腔打磨的更精致;这也得益于言菊朋的文化背景。单言腔的细腻婉转在演唱中的大面积泛化其实是限制了言所能应工的角色和情节。考虑到老生为主角的戏目,就我所知的,除了言派的几出看家本戏,完全适合言腔儒韵的,实在不能说多。

马连良在总结发展老生戏方面的贡献往往被人忽略。只偶尔被提起三白、一棵菜、合同制之类。事实上,马的贡献远不止此。个人认为,马连良对于京剧的现场表现 效果(道具、服装等)以及对戏剧内容本身的提炼优化均有可观的成果。早期京剧传承模式所导致的略显僵硬的许多程式化内容经马连良之手去芜存菁,往合理化方 面前进了一大步。抛开技术性的细节不谈,仅以唱词为例,个人认为,同一出戏,马派的唱词往往在内容上更合理也更出彩;既没有附庸风雅而导致的过于文邹邹和 生硬(梅派一些戏存此弊端较多),也没有为唱而唱的有意添加和刻意卖弄。马派的每出戏从整体而言都具备极佳的观赏愉悦性,也就是说,马连良往往自己站在观 众的角度来调整塑造戏的结构和内容,而不是站在自己孤立的角度将戏打造成个人演唱会。这一点不仅值得当今演员借鉴思考;并且,对于当数量和质量均可观的戏 迷众已不复存在的今日,如何解决使观众接受乃至喜欢京剧这一难题具有深刻的意义。今日京剧的单纯唱段展示模式的晚会化趋势,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也由于 而今京剧的一种傲慢。这个有点偏题,就此打住。如果说马连良所扮的人物常带着股老辣的潇洒仙气,张学津则代以了几许东方曼倩式的风流遗韵,以至于我看张的许多表演恍若有些休格兰特的味道。老辣神仙也 好,风流皇孙也罢,那些个独特的、让人无法忽视的神采,在而今中青年的马派演员身上总难觅到了。朱强演「走西口」里的余夫子不错,扮「赤壁」里的张子布也 凑合;但演马派本戏时,总少了那份轻盈,那份飘逸;赵华更不及朱强,连朱强还存着的些许老辣感都没了;至于穆宇,表演的痕迹的太重太重,目前还有很大进步 空间;杜鹏,没看过,真是不好说。马派传承,难啊。
杨宝森自然没料到今日十生九杨的局面。我个人很喜欢杨的伍子胥、失空斩等戏;但我也不大认同杨在京 剧技艺方面的成就能与谭鑫培余叔岩等平起而坐。杨的出色我认为始终仅限于适合他声腔嗓音和气质的那些戏,如扩展至大部分戏,杨宝森的唱腔表现力是远不及谭 余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一些老生的。即便从实践上来看,杨生前的票房也佐证了这一点。就个人观点而言,杨宝森的文昭关唱的太好,再一听他的武家坡,感觉相差就 太大。或许诚如杨宝森先生自己所言:他只是个学余没学好的余派。观今日之杨派,上海的李军其实玩意不错,也算多才多艺,就是往往状态不稳定。杨少彭进步余 地大,对于讲究韵味的杨派而言,他在韵味上不及乃父多矣。付希如长得帅,粉丝多,我说他估计要惹是非了,个人觉得,付的戏有些温,虽总试图摆出气势,但乏 特色。相比付,同辈的杜喆已然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有朋友想我谈谈杜镇杰,简单说几句吧。杜的戏我个人看得并不多;总体感觉是近来有点梅开二度的意思了。应该说,以唱腔论,杜镇杰没什么毛病,偶尔偏左嗓, 有味,但味道出来的斧凿痕迹很重,不够自;简单说就是整体声调不够稳,为了某些地方谋求特别的韵味,忽略了连贯性。这方面杜镇杰若和于魁智综合一下就好 了。于魁智虽然音都落得实,导致薄味,但唱腔整体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都极佳,高低都不显突兀。两人从风格上来比较虽无高下,但若是放到比赛或晚会上进行表 演,显然于魁智的风格占优。但若是以剧目和角色的多样性而论,自然是杜镇杰的风格占优。杜镇杰可能不是每出戏都合衬出彩,但至少能去扮;于魁智的风格是许 多老生戏根本没法演,演了也不象。
事实上,杜镇杰比多数当今须生有背景优势。马长礼艺兼三门,被谭元寿许为他们那一辈唱功第一;杜镇杰而今能演繁多的老戏于此不无关系。
杜镇杰未能在声名上匹敌于魁智,或由于以下三点:
1、个人觉得,杜的扮相稍逊了,没有老生该有的清矍,去年以降,此问题有所改善;
2、没有李胜素这样一个好搭档。生旦对戏对于老生太重要了。搭档一要技艺好,二要有默契,三要不抢戏且能烘托对方。这三条对于杜之前的搭档王蓉蓉而言,在我看,一条都没有。李对于的尊重和全力配合扶持,在杜王那,限于本人的寸光,是完全没看到的;
3,现今没有让杜镇杰唱的大红大紫的大环境了。
顺带说一句,杜镇杰而今搭档张慧芳,我觉得很不错。两人风格契合,扮戏也更默契。总之,还是很支持杜镇杰的。

在我看来,言菊朋本人有两大执著:一是执著于他本人所认知谭派精髓;二是执着于音韵严整,并通过以字行腔的唱腔方式来极度强调和着重戏词及人物的情感表 达。他的这两个执著在他眼里远胜过其他的外在形式和视觉效果的表达。就某种程度而言,言菊朋和马连良处在了两个极端。当然,这里是说言马本人,而非后世的 言派和马派。言菊朋身后的言派事实上只是放大了并泛化了言菊朋的某些唱腔特征,刨去了言菊朋宗谭的其余整体部分。言派的适用性由此更狭小了。
言兴 朋偶像化的风格所引起的一阵言派风潮也随着他本人的转行离去而烟消云散。在常东风格偏硬,杨洋偏软的局面下,在我看来,陈圣杰更有希望扛起言派的大旗。陈 圣杰的风格透着股机灵与狡诘,虽唱腔在细腻、婉转、挂味上仍有进步余地,但总体路子还是很对头的。不是一味的寻求所谓的言腔导致怪味,而是在演唱中加入了 不少刚而不硬的韵味。
蓝天,郭毅,陈圣杰三人组成的上京青年老生班底在技艺和流派搭配上相当可观。个人觉得要比北京的奚,杨,马各有意思,更多元化且不显单调。

奚派本戏着实听得不多,不敢妄论。但一直觉得张建峰综合实力很不错。发挥极稳定,唱腔细腻但并不过份雕琢的怪声,一些唱段的处理颇有些空灵清韵,无愧洞箫 雅音。如「断密涧」中一句:”讲什么一字并肩王!”好似晴空一鹤排云上,处理的极好,既不平淡也不过分。对比杜镇杰的尾字张口使力,各擅胜场;而对比王佩 瑜这次的白开水似的处理就远胜之了。说句题外话,我知道王的Fans极多,但就我个人喜好而已,实在未觉得王的唱有什么极出色处。虽打着余派正宗的旗号, 但对于听惯了余叔岩老唱片的我而言,实在难以把王的白水雌音同清劲挺拔的余腔联系起来。
张建峰许多老戏均有可观处,但他的「赤壁」我个人感觉却很一般。张还需时间琢磨磨练如果展示身段和唱腔的稳与厚;这方面张还有提高余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