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余秋雨《中国文脉》(之二)
第二篇《笔墨历史》,是谈书法的,但不限于书法。
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描述“王家庭院”的情形。我不妨花点时间抄下来:
“这个门庭里进进出出的人都很少谈论书法,门楣、厅堂里也不会悬挂名人手迹。但是,早上留在几案上的一张出门便条,一旦藏下,便必定成为海内外哄抢千年的国之珍宝。
晚间用餐,小儿子握筷的姿势使对桌的叔叔多看了一眼,笑问:‘最近多写了一些?’
站在背后的年轻保姆回答:‘临张芝已到三分。’
谁也不把书法当专业,谁也不以书法来谋生。那里出现的,只是一种生命气氛。”
感谢余秋雨先生重现了这一时常发生的细节,在我看来,比那“曲水流觞”更渗入肺腑!
还有关于李世民对文化的谦恭、曹操书法的考察、苏轼书艺的评估,特别是对张旭酒神精神流淌的分析,简直精辟之极。
读了这样的文字,原来留在印象中那矫揉造作、卖弄才学的余秋雨不见了。一个也是真性情、向往大气磅礴而又率性有趣的小老头,显露出来了!
但还是有问题,特别是谈论到书法艺术这一具体门类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难以“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了,时常就捉襟见肘。
还是说大的,依然三条:
1、对隶书有严重偏见。其实我也不喜爱隶书,但也不见的就是“臃肿、钝滞、笨拙”。大篆、颜体,如果没写好,也经常会流于呆滞、刻板、木讷的;而隶书,写好了,那种庄重、大方、严谨,也是其它字体无法替代的;
2、对一些书家极为不公。最主要的就是对柳公权,颜柳并称是不妥,颜的凌云气节先不提,就以书艺说,颜的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甚至在二王之上。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就把柳贬到“过于定型化、范式化,缺少人文温度。”后一句简直不能容忍!
3、“投情偏仄”让余先生“一叶障目”,居然让一系列不可或缺的大家“缺席”!智永好歹还提到了,李邕、杨凝式、徐渭、朱耷、石涛、郑燮等,也可以不放在眼中?
许久以前我说过:有些人你不论,最多说你有偏见;还有的人,你不提、不敢论,就会证明你无知。
如果余秋雨先生能读到上述文字,期望能有个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