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就业市场是否真的在复苏?

(2013-09-09 20:54:17)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健 

  有人认为美国目前的失业率下降很大程度是因为劳动参与率下降。但从2000年之后,美国参与率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和美国的婴儿潮密切相关。不能以此来简单认为美国失业率下降高估了劳动力市场复苏强度。

http://i2/cj/2013/0909/U9272P31DT20130909164831.jpg
                美国参与率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

  美国就业市场数据,尤其是失业率,最近成为大家竞相关注的焦点。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状况直接关系着美联储是否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比如美联储多次提到,量化宽松政策将持续到美国就业市场出现显著好转。失业率是衡量就业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从2009年最高10%,美国失业率一直在稳步下降,直到最近的7.4%。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就业市场确实出现的明显好转。但也有人认为,失业率下降夸 大了美国就业市场好转的程度。比如一种观点认为失业率下降并非就业机会增加造成,而是因为很多人长期找不到工作,退出了就业市场造成。这种观点常引用的一 个证据就是美国就业市场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说明越来越多人停止找工作,退出了就业市场。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么?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澄清几个关于美国就业数据的常见误区。尽管失业率数字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但不少人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楚。失业率是失业 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而劳动力包括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首先,怎么定义失业?失业指一个人想就业并在积极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因此一个人即使没有工作, 如果放弃找工作,也不被计算在失业人数之内。

  其次,美国如何统计失业人数?美国劳工统计局每个月对抽查的一些家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详细询问每个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比如是否工作,工作属 于长期职位还是临时,工作了多少小时。如果没有工作,被调查人是否在寻找工作等等。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每个劳工统计局可以用来计算失业率和其他关于劳动力 市场的数据,为美联储等机构指定政策提供依据。

  由上面介绍可以看出,失业率变化受两个因素影响。假定劳动力人数不变(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总数不变),如果原来失业的一部分人找到工作了,失 业人数下降,降低失业率。但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业人数不变,但一部分原来失业的人由于就业市场低迷,对找工作失去信心,决定暂时放弃找工作。这部分人 将不再被计算为失业人数。这样也造成了失业人数下降,降低失业率。从这些例子看出,第一种失业率下降真正放映了就业市场好转;但第二种情况是种假象。

  有人认为美国目前的失业率下降很大程度是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下,停止找工作这部分人不再计算在劳动力中,因此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会下降, 也就是说劳动参与率下降。这和目前美国的数据相符:美国劳动参与率从2007年的66%左右一路下滑到目前的63.5%附近。因此有人声称,美国劳动力市 场复苏并非失业率描绘的那么光明。

  真的是这样么?如果我们看更长期的数据,其实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开始下滑了。下图是195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从 2000年之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因此过去几年观察到的数据,反映了这种长期趋势,而非完全由于就业市场疲软造成劳动力退出市场造成。

http://i2/cj/2013/0909/U10225P31DT20130909163043.png
                 195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参与率


   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开始下滑前,从1965年开始,曾出现了一轮持续显著上涨。究竟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长期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婴儿潮。1946到 1964年间,美国的婴儿出生率显著上升。假设这些人20岁开始工作,也就是到1965年左右,美国的劳动力将显著上升,推高劳动参与率。这个时点和图中 完全吻合。到2000年,这些人逐渐进入55岁,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参与率。也和图中的趋势一致。因此,美国参与率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和美国 的婴儿潮密切相关。不能以此来简单认为美国失业率下降高估了劳动力市场复苏强度。

  (本文作者介绍: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