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原创)》
(2010-04-12 18:53:12)
标签:
宗教言者知者老子顺境杂谈 |
分类: 社会杂谈 |
《浅谈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原创)》
刘文来
“言者不如知者默”,道教创始人老子早就说过这句话了。可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我们再忖度先哲的这句话,不由有些许感叹和无奈了!大家都知道,道家文化教化人们在顺境时讲究乘势而上,在逆境时讲究道法自然。我们在顺境时,每一个人都一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容易取得成功。可在逆境时,有些智者在权衡利弊后就选择沉默寡言或者无动于衷了,不是他不清楚个中缘由,而是多说于事无补,枉费一番心血和精力不说,搞不好还惹一身骚。
譬如大家都知道的“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而是在审时度势后,把一些事件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和方向性问题预先处理好以后,在别人看起来好像什么也不说不做,逍遥自在,不亦悦乎,其实事情的发展成败早就在人家的掌控之中了。旧时官场一般为官准则就是“内用黄老,外施儒术”,这就是儒道文化在官场中的最高级应用了。但在历朝历代官宦中有的为取悦人主,有的为个己私利,选择沉默寡言的有很多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指鹿为马”的故事了......但一到那个地步社会各方面都不可收拾了......
一个社会也好,一个时代也好,如果一旦出现了“言者不如知者默”的情况,那这个时代就有一定的问题了,“众人之纷纷,不如一士之谔谔”,如果是聒噪之声,纵使是场面多宏大,声音有多么高亢,之于国计民生、社会风气也是没有丝毫裨益的,而智者之言倘若不被采纳,也只能流于荒野,智者亦无奈选择沉默寡言了。
据传,老子最后不知所踪,西出函谷关一路远去,给后世留下一段悬案。当今,大家对周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有体会和心得,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莫衷一是。可是你们是不是对某些社会陋态不屑说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即使你说得是金玉良言,说了也不管用啊!对吧?呵呵,人心的浮动和文化的多元促成了对同一事件多种多样的看法和理解,加之某些执法主体假公济私、不作为、权钱交易,对事件的处理有失公允,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一些事情有独到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就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愈演愈烈。我国有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历史,如果一个中国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丝毫农村生活或者生产的经历,不管你是什么社会学家、什么所谓大家,空谈中国的事情,就很浅薄了,对吗?譬如在前不久的南京副教授换妻案中,有些人动辄就说西方怎么样?其他国家怎么样?代表西方的美国建国才230多年,没有任何历史和文化包袱,我们呢?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深入人心,换妻现实吗?呵呵,言者不如知者默,就让我们仔细体味其中的应有之意吧!你、我、他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