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溪抚仙湖湖底探秘——发现古滇国

(2010-09-27 19:12:18)
标签:

云南

古滇国

抚仙湖

水下古城

昆明

分类: 民族乡情

提示:子曰:“礼失求诸野”,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同化溶合而形成一个更大的民族后,会发现其中某些文化会以后突然消失,后人只好用孔子教我们的这个方法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有如陶渊明找到世外桃园一般.....以下文章系博主摘编于网上

 

两千年的时空交错,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在数十年破译古滇国的探索历程中,那些难以琢磨的变数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但不过百余年时间,古滇国渐渐湮没,东汉以后,有关古滇国的历史,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古滇国至少还存在四大谜团:古滇国的都城在哪里?谁是古滇国的主体民族?古滇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抚仙湖水下古城是否为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这四大千古谜团使古滇国的真面目依然秘而不宣。

http://s14/middle/611148b3xc998ef768a8d&690

博主喜欢天然游泳场,一到澄江县边的抚仙湖,看到湖边的湖水清澈见底,几米高的海草都看的见。泳裤都没带就下了水,甚至于想横渡过去了,还是朋友说:里面有大鱼才放弃的,想到我曾经长江可以一去一回,云南朋友都认为吹牛,真的伤气!(他是听传说SONY f717相机可以拍透视才拼命地装摄影爱好者)

 

凤凰卫视:探秘古滇国(视频)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istory/201009/ec05692b-d16a-4514-a7c1-5227308a4f9a.shtml

 

 

 

 失落的古滇国

 

   有关古滇国的来龙去脉,以前在我国的古代历史研究中几乎属于空白。从李家山古滇国墓地出土大量精美青铜的器,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些青铜器距今最远为2500多年,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然而,这些器物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会使用模具、在制作不同器物时采用比例不同的配方。可见古滇文明兴起时间应比此期要早许多。

    滇国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如铜桶、靴形铜斧等可能受到东南亚青铜文化的影响;动物纹扣饰及成套的马饰,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密切关系;兵器中的铜戈、矛等,则是依照中原地区风格而制作;铜铠甲、有翼虎带钩等和中亚、西亚文化有关。广取博采,兼容并蓄,是古滇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

   

  一座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这个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古滇国的王城究竟在哪里?《史记·西南夷传》只大致说滇国在当时的夜郎国以西,邛都国之南,昆明国以东地区,并未明确指出都城所在。有专家认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古滇国设益州郡,其郡治当置于原滇国都城所在地。

  另有专家认为,数十年来接踵而至的重要考古发现似乎都在证明,抚仙湖水下古城很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因为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出土有数千件古滇青铜器,与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有滇王印。按考古常规看,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就在附近。从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的造型、图案及近水居的干栏式建筑分析,这些青铜文物和遗迹所反映的生活环境应是宜猎宜渔宜耕,因而水下古城颇为符合对王城的猜想。

  2001年6月3日,随着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深入抚仙湖底,一个古老的水下城市开始展现出来。这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水下王国,又是何时因何种原因而沉寂于湖底?这些埋藏在湖水中的疑问吸引着每一个来访者。

  历史上古滇王国曾有一座古城在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自唐以后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湖中水下古城的发现,使当地人惊呆了,抚仙湖一带水底有座古城的传说竟会变成现实。那么这座水下古城会不会就是古滇古城呢?从种种历史发展轨迹推测,抚仙湖与古滇国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有密切联系,人们对抚仙湖水下古城性质的推测也愈益纷繁。有的专家倾向于它就是古滇国的故城,但也有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至于古城沉没的原因,专家的猜测也多种多样。有的说抚仙湖可能是沉陷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下沉,更多的意见则认为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造成古城沉没湖底。由于抚仙湖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属云南高原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盆地之一。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过破坏性地震等灾害。从时间来看,这座水下古建筑应该不晚于东汉中晚期。


  虽然现在欲解开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千古之谜还为时过早,但现在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即抚仙湖水下遗址隐藏着古滇国突然消逝的秘密,而这座古城还有很多发现尚未证实。随着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再现,悠远神秘的古滇王国终会“浮出水面” 。那么,古滇国的主体民族是谁?

  一个曾经强盛的文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群伟大的创造者怎么会突然就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没留下任何线索?这些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我们只能从被青铜器凝固下的历史瞬间中去猜测他们的辉煌时代。

 

  滇国主体民族的族属问题,从滇文化的发掘之日起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滇国主体民族和滇文化是战国末年楚国将军庄王滇时带来的楚人和楚文化。楚人把内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滇池区域,由于楚文化的影响,才形成滇国时期“耕田、有邑聚、有君长”的阶级社会;也有人认为,滇国主体民族和滇文化与四川古代的巴蜀文化有密切关系,滇池区域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就是古代“岷山庄王”及其臣民亡国后,南逃到云南以后创造的;还有人提出,原先分布在四川南部及滇东北地区,后来又逐步迁至滇池区域的古人即滇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和魏晋时期滇东北地区的“西爨白蛮”有渊源关系,滇文化事实上就是“白蛮文化”;另有人认为,古代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南迁的氐羌游牧民族进入云南,滇国主体民族及滇文化和上述南迁的古羌人有密切关系;更为流行的一种看法则认为,滇文化是我国古代的濮人创造的,濮人即滇国的主体民族。

 

  如果不是偶然在滇池附近发现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黄金饰品,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晓在两千多年前,云南昆明附近还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发达的古代文明。只是有着高度文明成就的古滇国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飘然远去,给我们留下更多沧海桑田的联想,更多历史沉淀的回味。

 

 

呼之欲出的滇国
  
  “夜郎自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的典故。可是,“不知有汉”,夜郎王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滇王就曾问汉使:“汉孰与我大?”之前,中原不知有滇,滇人不知有汉。两个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可以说第一强的过度,彼此相邻却互不所知,不能不让人感叹远古时代是一个多么闭塞的时期。
  
  更为令人诧异的是,在汉朝发现滇国之后,没过多少年,这个古国就消失了,尽在《史记》中留下只言片语。后代人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确定滇国是否存在。
  
  云南昆明南部的江川县李家山,有一片低矮的山丘。就连当地的人也不知道,这片土山竟是一部历史巨书,它记载着2500年前古滇国的辉煌。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李家山村民就偶尔在山上捡到雨水冲刷出来的青铜器和玉饰。20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村民修造梯田时,更是挖到一部分中小型墓葬,得到一批青铜器。
  
  考古专家闻讯赶到,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工作,两个月时间内共清理发掘古墓27座,出土13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大大多是精致的青铜器及玛瑙、玉石装饰品,均属春秋战国至东汉初期之间。其中,青铜器文物有1000余件,价值也最高,有戈、啄、狼牙棒等武器,也有壶、尊、洗、案等生活用品,还有锄、削、凿、纺织工具等生产工具以及鼓、葫芦笙等乐器。当时就有人推测,这些古墓群的主人可能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滇国人。但是,自从《史记》提到滇国后,就再也没有一部史书写道滇国,因此,许多人怀疑司马迁的记述并不符合史实,认为滇国并不存在。那么,这里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滇国所在地呢?仅仅凭当时发掘出来的墓葬和文物,人们还无法断言这里就是滇国,也无法断言滇国确实曾经存在。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曾赐给滇王一枚王印。如果能找到这枚王印,那么一切谜底就都可以揭开了。那么,这枚王印真的存在吗?它又在哪里呢?
  
  时间到了1954年10月,人们在与江川县相邻的晋宁石寨山发现了古遗址和古墓地。次年3月,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了100余件刻铸有各类人物形象和活动场景的青铜器。尽管当时已知这些青铜器大致是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的制品,而且上面的人物形象和生产生活场景与内地发现的同期或早期青铜器所表现的内容完全不同,属于云南古代民族所有,但并没有人想到将这些遗物可能会与古滇王国有关。不过,由于这次发掘成果显著,人们有在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第二次考古,发掘了20座古墓。其中,第一座古墓长3.40米,宽2.30米,深2.58米,墓内存放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随葬品有金器、银器和铜器等共计137件,以青铜器最为丰富,有古代记载国之大事的青铜重器,还有各种人物、屋宇、模型、饰物和贮贝器;有代表墓主尊贵身份的编钟和随侍铜俑;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剑、戟等;生活用具有铜镜、炉、釜、熏炉等,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显示了墓主的富有和显赫身份。当将要清理到棺底时,突然在随葬物中闪现出一枚亮铮铮的金印。拂去尘土,只见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篆字:滇王之印!滇国存在与否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点过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经过几十年的沉寂,19世纪末,考古工作再次展开。考古工作者再次清理出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套)。文物中主要器物有铜鼓、铜贮贝器、铜俑、铜编钟等礼器;铜狼牙棒、铜鱼、铜矛等仪仗器和兵器;铜铃、铜策、金钏、玛瑙扣饰等装饰品及生活用具,以及用金、玉、绿松石等制成的各种珠管和扣缝缀在纺织物或毛皮上形成的“珠襦”等,其中的大墓还出土了金簪、金兽饰、金剑鞘等金器。经过专家鉴定证实,这些古墓确实属滇文化类型。由此,人们可以认定,在古代,确实有滇人在这里生活。
  
  由于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成为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汇集地,滇国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如铜桶、靴形铜斧等可能受到东南亚青铜文化的影响;动物纹扣饰及成套的马饰,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密切关系;兵器中的铜戈、矛等,则是依照中原地区制作的;铜铠甲、有翼虎带钩等和中亚、西亚文化有关。广取博采,兼容并蓄,是古滇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

 

  两千多年前,古代越系民族中的一支渐渐占据了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大致包括今昆明市全部,曲靖和玉溪大部,红河州、楚雄州和文山州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以越系民族为主体的滇民族。
  
  公元前300多年前,中原大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楚威王为开疆辟地增强国力,与强大的秦国抗衡,派大军南征,欲将西南夷之地纳入楚国的领地。大约公元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楚国大将庄蹻(jué)奉命率数万大军出湘鄂,平定了巴、蜀、黔西地区,到达梁州(今云南昭通盐津一带川滇交界处)。
  
  在梁州,楚军遭到当地土著猛烈抵抗。土著人凭借天险牢牢守住山道,来自平原的楚军将士一筹莫展。庄蹻凭着指挥得当与先进的武器,最终击败土著人,直奔滇中杀去。滇池各大小部落则联合起来,利用山地、森林与楚国正规军打起了游击战。庄蹻稳扎稳打,以武力平定了诸部落的抵抗,在滇池沿岸扎下了坚固的营盘。
  
  几个月后,庄蹻再次率军出击,一举平定了洱海周围的昆明部落,而后继续东征,直打到今曲靖一带,滇中、滇西、滇东、滇东北数千里之地先后纳入庄蹻麾下。收服西南的任务完成了,楚军准备班师回国。正在此时,庄蹻得到消息:就在几年前庄蹻率军横扫西南的同时,秦军也随后而来,曾被庄蹻平定的巴、蜀、黔西等地已被秦军夺取。
  
  这时的秦国,实力已经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庄蹻要想打败秦军,杀出一条回国的血路,已经不可能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率军返回滇中等待时机。
  
  远征军征战数年,如今又归途受阻,一时军心涣散,人心不稳。庄蹻左思右想,只好下令全军入乡随俗,穿上当地民族服装,遵从当地民族风俗,融入当地社会中做当地百姓。
  
  几年之后,庄蹻的数万大军不再是持矛执戟的战士,却变为地道的当地百姓了。他们首次将中原文化大规模地传至滇中,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冶炼技术、建筑艺术等。
  
  新鲜血液的加入,使滇人的文明发生了质变,滇中地区迅速繁荣起来,势力不断扩大,庄蹻众望所归地成为滇人部落之王。
  
  这时,秦国一面忙于“扫六合”,一面派军进攻滇中。以庄蹻为首的滇人部落拼死抵抗,依靠地利、人和大败秦军,将秦军打回巴蜀。从此,滇中归于平静。
  
  看到滇人部落日益强盛,庄蹻萌发了建立国家的念头。凭自己很高的威望,庄蹻与滇池各部联合,成立了滇国,登上国王宝座。
  
  庄蹻建立的滇国,是滇中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国,势力范围北起南盘江,南至红河,西抵澜沧江东岸,在历史上存在了100多年。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丰二年),汉武帝刘彻为打通从四川到西域的“蜀身毒道”,发兵进攻滇国。滇王举国归附,汉武帝正式承认滇国,并赐刻有“滇王之印”字样的王印一枚。至此,滇国纳入汉朝版图。
  
  西汉末年,汉族人大量移民云南,郡县制得到巩固,滇王的地方政权被逐步取代。到东汉中叶,滇国已完全销声匿迹了。

 


 

玉溪抚仙湖湖底探秘——发现古滇国

  史书记载,公元前276年,楚国将领庄硚来到云南,建立了古滇国,但是到了公园前86年的时候,古滇国神秘消失了,以后的文献上再也看不到关于古滇国的记载。那么曾经存在的古滇国都城去了哪里?
  1992年,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探险时发现了一批神秘的地下建筑,让抚仙湖显得疑云重重。2001年6月,首次抚仙湖水下考古探秘行动举行,参与专家各抒己见,水下遗迹的“身份”依然扑朔迷离。5年后,人们对抚仙湖水下古迹展开了第二次探秘活动。
  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已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其中蕴含着众多有待解开的谜团。这座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古城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人曾经在那里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建城?它是史书记载古滇国国都吗?
  已发现的抚仙湖水古遗迹建筑群中共有12个主要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其中类似于斗兽场及水下金字塔似的建筑,尤为让人关注。这些建筑物都是用石块以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头上还有人工雕琢的精美图案和花纹。此外,在建筑中间还有一条明显的阶梯状道路,这是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可以找到“人脸”和“太阳光环”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
  据云南的地质资料显示,抚仙湖属于地震断陷湖,大约形成于地质年代第三世纪末,距今约300万年。抚仙湖底古城遗址会不会史因为某次大地震而沉入湖底的呢?云南地震局的专家对抚仙湖东岸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调查,果然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滑坡体,而抚仙湖水下古城的遗迹正好就在这个滑坡体的底部。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抚仙湖湖底的古迹也许正是古滇国古城。考古学家们正为揭开更多的谜团作进一步的努力。(据《大地》杂志赵亚辉/文

 

 

专家认为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非古滇国国都

 

  抚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持续几天了,找寻到关于水底古建筑群的符号及图案也越来越多。专家分析认为,这些“证据”已初步表明该古建筑群并非之前大家猜测的古滇国国都或俞元城,其年代可能更加久远

    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有关水下古建筑群的疑点较多。

  疑点之一,该建筑群通过声纳探测扫描,确定其面积大致为2.4平方公里,那么大的城市规模不是一般都城或者郡县所能达到。疑点之二,建筑结构不一致。无论古滇国国都还是俞元城的建筑结构应为土木结构,而水下古建筑群结构以石头为主。疑点之三,符号、图案不太吻合。这次探秘发现的三道人工划痕、“0”“1”符号、七个规律排列的石孔、一张“人面图案”及象征太阳的图案只是简单的勾勒,看上去更原始古老,二者在此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不太一样。(伍皓李倩周雷)

  云南抚仙湖水下探秘 水下古迹可能早于汉朝

  抚仙湖探秘又有了新的进展,昨日,潜水队员在湖底发现了一块特殊图案的石块,在石块的右上方有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形,周围刻画了7条道痕,状似太阳,石块的左测同样刻画了周边围绕4道刻痕的圆圈。

  根据图画,云南大学考古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昆声教授认为,图形是早在4000年就出现过的“太阳纹”。他说:“云南临沧沧源县的岩画上就清楚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的太阳样

  貌。另外,春秋时期出土的铜鼓上也刻画了具有4道光芒的太阳,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在古代比较常见。”

  “太阳纹”4000年前出现过

  昨日,耿卫图片展示了一块特殊图案的石块,由于图片只展示了局部,耿卫又专门用图画表示出来。在石块的右上方有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形,周围刻画了7条道痕,状似太阳,石块的左测同样刻画了周边围绕4道刻痕的圆圈。

  根据图画,李昆声教授认为石块上的图形是早在4000年就出现过的“太阳纹”。他说:“云南临沧沧源县的岩画上就清楚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的太阳样貌。另外,春秋时期出土的铜鼓上也刻画了具有4道光芒的太阳,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在古代比较常见。但是在石块上阴刻出太阳纹是比较罕见的,加之石块上的图形更加原始,所以水下古迹的年龄要比1800年更加古老。”

  根据古汉朝的地域划分,县城的面积最多为0.5平方公里,而一座国都的面积也不过2平方公里左右,2.4平方公里的水下古城比汉朝的国都还大,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昨日,来自云南大学考古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昆声教授告诉记者,将澄江的水下古城称之为“城”并不合适,现在只能称为古迹。水下探秘活动进行了4天,刻有不同痕迹和图象的石块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李昆声教授觉得,越来越多的水下发现完全可以证实水下文明的存在,可以否定了5年前部分专家的自然形成之说。另外,专家在讨论的多日以后,做出了推测,他们认为水下古迹的年龄可能比汉朝还要早得多。

  奇怪图案无从可考

  潜水队员经过几次下水,对去年发现的一块带有图腾图案的石块,进行了准确测量。经过测量,确定这块不规则的石块上方长70厘米,左侧宽度为45厘米,下方长为60厘米。右图的照片所展现的,就是石块面上的图案。据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所说,这个阴刻的图案很明显是人工雕刻出来的。但是遗憾的所是,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根本没有类似的图案可以借鉴,也许石块上的图案还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玉溪抚仙湖水下古迹研究会会长耿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说,这个奇怪的图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更大关注,国内许多考古专家还专门长途跋涉来看,但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定它的年代。

  合金铜斧无法联系水下古迹

  昨天的发布会上,李教授还为记者透露了考古界的最新发现,玉溪市元江县近日出土了一个能够改写中国冶金史的文物——铜斧。尽管只具有周、春秋时代的历史年龄,但这个铜斧的意义重大,因为它是铜锑合金。李教授说:“关于铜锑合金的冶炼技术最早发现是在匈牙利,根据公元2000-1000年的可考年限,匈牙利的铜锑合金出现在中国的夏商时期,然而中国的铜锑合金技术却一直是空白。现在在元江出土的铜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结合水下石块究竟是什么样的工具雕刻出来,李教授说,如果说水下古迹的年代大约在周、春秋以后的时期,那么利用铜斧来进行加工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石块的硬度大约在4-5之间,而合金铜斧的硬度则在6-7之间,所以石块上所雕刻的图案是可能的。但是,水下古迹的年代却比铜斧要早得多,所以合金铜斧的出现并不能解释水下古迹的正确年龄。

 

 

澄江副书记与市民大胆揣测

 

  水下古迹可能是外星人基地

  水下探秘进行到昨日,所发现的越来越有意思的图案和符号,引起了更多人越来越多的猜测,中共澄江县委副书记姜岩关注抚仙湖水下探秘的市民们,就做了许多大胆的猜疑。

  石块上的图案符号是什么刻出来的?

  如果说水下古迹早于1800年前,那么这些石块上的阴刻和阳刻,在当时是利用什么工具来雕琢的呢?李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是在西汉年间,那么青铜器是能够进行大面积雕刻的工具,更早于1800年的雕刻工具就只有类似水晶金刚石等硬度较高的石器,但是那么多有明显雕刻痕迹的大面积石块,尤其是阳刻,是不太可能用体积不大的水晶金刚石雕刻出来的。

  水下古迹比古埃及金字塔更先进?

  目前,澄江的水下古迹有着一座类似金字塔的巨型建筑,但是与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水下“金字塔”的石块上多了些图案和符号,从这点来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更加先进,因为埃及的金字塔只是将石块垒叠起来,而澄江的水下古迹则通过不同的图案和符号进行“装饰”。

  巨城为何没有记载?

  2.4平方公里的水下古迹比汉朝的国都还要大,为什么没有人发现,甚至历史文献记载中只字不提?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为是怎样神秘地一直隐藏到它沉入水中还无人知晓?另外,17日发现的类似面具的怪异图案又代表了什么意思,扁平的脸部和锯齿状的牙齿并不是人类的基本特征,难道是来自外星的产物,难道水下古迹也是外星人所为?难道它是外星人的基地? (李桀 张瑜)

  整体概貌有望明日揭晓水下古建筑群历史可能改写

  昨天,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已进入第4天。当日,又有两块刻有图案的石板“现身”。专家分析,根据与相似图案的对比,这些图案十分原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下古城’比之前所推测的‘俞元城’与古滇国国都要古老。”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说。

  此前,对于“水下古城”的“身份”,主要有两种推测,一是历史上的“俞元城”,二是古滇国国都。但“水下古城”探秘活动4日来,无论是第一日发现的一块凿有3道印痕(形如“I”“y”)的巨石,还是第二日发现的凿有印痕、圆孔、符号及图像的石板,无不让专家对“俞元城”与古滇国国都的推测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记者另了解到,对“水下古城”探密的测绘结果将在近日内公布。今日将公布“水下古城”一个庞大的建筑体究竟是何面貌,而2.4平方公里的古城整体概貌也有望在21日揭晓。

  发现一

  国内首现人工雕刻“太阳光芒”图

  根据水下拍摄的图片展示,两幅由圆与直线组成的图形被刻在同一块石板上。其中一幅为当中一个圆,周围4道直线;另一幅为当中一个圆,周围八道长短不一、排列紧密不同的直线。李昆声教授认为,这两幅图应是“太阳光芒”图,“其中圆代表太阳,周围的直线代表太阳的光芒。”

  据李昆声教授介绍,在云南沧源县曾发现的岩画上就有类似的太阳图形,“根据测年,沧源的岩画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与这些画在岩石上太阳的光芒相比,‘水下古城’石板上发现的太阳光芒还更为简单。”李昆声教授告诉记者,无论中外,太阳一直为古人所崇拜与敬畏,太阳的图案在岩画、器物上很常见。

  对于昨日水下探秘发现的“太阳光芒图”,李昆声教授认为意义重大,“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第一幅由人工雕刻的‘太阳光芒’图。”

  发现二

  “女”字图案暂无法解读

  昨天公布的另一个发现,被耿卫称为“非常有意思”。据他称,许多专业的考古专家都对这一图案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根据所展示的水下拍摄图片,乍一看这一图案类似“女”字,但横线向下弯曲,形成一定的弧度,向下弯曲的弧线上有3道竖线,弧线下则连着两条组成“V”形的直线。

  有相关研究者提出,这一图案可能是图腾象征,与“人面鱼纹图”类似,甚至推测其为母系社会时的图案。对于这一推测,李昆声教授表示了谨慎,“这个图案很难解读。掌握的对比资料也有限。但是可以肯定这个图案很原始,历史悠久。”

 

专家疑惑

 

  史料与“水下古城”考证相互矛盾

  李昆声教授表示,根据这4日来的发现,关于“水下古城”是“俞元城”或者古滇国国都的说法有越来越多矛盾之处。

  “一种说法认为‘水下古城’是‘俞元城’,这是依据了《汉书·地理志》中的一句话‘俞元城,池在南’。根据历史地理专家的考证,这里的‘池’就是抚仙湖,而现在‘水下古城’的所在位置恰在抚仙湖的东北岸,即‘池’在差不多城南面的方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比较确切。但是这里有疑问,俞元城的面积有2.4平方公里吗?另外,俞元城的建筑是由石块建成的吗?因为那时多用土木做材料。对于古滇国国都的说法,可依据的材料更少,而在附近出土的滇国文物就没有发现滇国的古城。”李昆声教授说,由于发现有限,掌握材料有限,目前还无法确定“水下古城”的历史,“但是,已发现的表明‘水下古城’比之前所推测的‘俞元城’与古滇国国要更为古老。”

  同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此前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俞元城’或者古滇国时期,文字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为什么还要以这样原始的方式来记载与表达呢?这座古城的历史更加悠久,不是1800年前,有可能是四五千年前!”

  但刘庆柱也陷入了更大的疑惑,“如果这个古建筑群果真在四五千年前就存在,按照当时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如此庞大的建筑又是如何建成的?” (徐惠芬)

 

了解更多丰富内容 扫一扫微信公众号:

云南木材网二维码

http://s15/mw690/001Md78Lzy7b5CVpmGy6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金刚经白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