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在看书

分类: 日常琐事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隐隐有种感觉,看书和听雨竟也有共通之处,年代不同,心境各异。当年读《中兽医》是任务,估计读了也用不着,但是要考试,至少及格才好,便勉强记住了一些,都是些浅显的属性。
后来,确实有某些需要,希望能够全面重温那些课程,可惜相关的书籍早已销声匿迹。网络上可以查询,但是缺乏系统性,作为中医中药,系统性很重要,要全面悟透才不会误人误事。偶尔有人讨论保健养生的话题,基本是听,不敢说,人有自知之明,所知道的一些病理药理都是碎片化的东西,连业余还谈不上,所以稍安勿躁。
这次有点偶然,因为一株薄荷,让沐晗先生有了赠书的想法,那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提醒他,不要。旧书都有主人,都有不舍之情,切勿强人所难。
他执意要送,那就收下。
中山大学医学院编写的教科书,结合了临床经验,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收录了五百多种中药,编排与曾经的《中兽医》有不同之处,毕竟人畜的发病和用药都有差别。解表、泻下、清热、利水、祛风、温里驱寒、芳香化湿、理气、理血、补养、固涩、安神、芳香开窍、息风镇痉、化痰止咳和消导、驱虫等十八章,基本算是包罗万象。
以前看人开药方,羌活和独活经常同用,防风和荆芥也配偶,有印象却不求甚解,如今总算有了答案,羌活解表,独活祛湿,两者分工合作,把体内的湿气邪气撬开然后赶走,感觉就舒服了。
平时的午餐只是随便吃一点应付,到晚餐时间还不饿,早就成为常态,也没觉得哪里不好。近日见有人卖石橄榄,便买一撮煮水喝,想不到午饭过去一个多钟头就开始有饥饿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胃阴虚。胃的阳气太盛,压盖了感知系统,使他们无法去探听虚实和传导消息,如今有石橄榄滋补,阴阳相对平衡,感应也就正常。
长期胃阴虚的结果就是肺也阴虚,胃属土,肺是金,土生金,胃本身阴虚火旺,就没有津液滋养孩子,古药方有个观点叫做治子病先治其母,很有道理。
中医药就是这样奇特,因人而异,所以平时也不敢随便介绍说哪些东西好哪些不好,需要就好,不需要就可能会有反作用。
以前的教科书是经过编写组和一线工作者长期反复论证后才定稿,是原著,不比后来的商业书。看这些书,并不是想着今后要去悬壶或者怎么样,只是觉得好看,很亲切。比如平时卤鹅用的那些配料,大部分就是温里驱寒和芳香化湿的药,如丁香、桂皮、豆蔻、良姜、砂仁等等。
偶尔有炖猪肚,一般用胡椒,以后也可以尝试加白术和砂仁,都作用于胃,说不定药膳的效果更明显。
有了这些方剂,方便时也可考虑泡点酒,真正的药酒,不在乎口味,是专门用来做针对性的。
前一篇:2024年,简单的想法
后一篇:柳永想到的,坛头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