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了母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常琐事 |

使用渡头酒厂的原材料作为基酒已经好多年,算是老顾客,今后城区部分还会继续用,按照当今的说法,就是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只用其酒,不见其厂,周日应约实地察看,原来那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很多,厂区一千多平方,而厂龄却很年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建设和生产。
多年以前在横陇食竹笋鸭时那些类似于澄海酒厂的“啫喱”的小杯酒,塑料盖上标是是渡头酒厂,这样就可以对号入座,称名忆旧容。
老板曾先生侃侃而谈,说目前澄海有牌照的酒厂有五家,他分别说出厂名。
听后认真的做了补充,还差一家,国道324盐鸿路段原龙泉市场一侧的龙泉酒厂,也是持证经营。
多年以前在蕉岭一线天酒厂观看时有个问题一直挥之不去,就是同样从锡龙流出来的酒,为什么散装只是几块钱,而瓶装可以几十甚至几百,口感不一样,其中都添加了什么。
曾先生解释说,可以不添加化工材料,用新液和年份酒调到最适口就好。怎么才算最适口,就是请几位行家,在基酒里掺入本厂老酒边调边品尝,如果大家一致认为非常妙,就收手,定型。
这是理论上的说法,很有道理。
渡头酒厂没卖瓶装酒,这就可以理解,厂龄短,没有拿得出手的年份。

与龙泉酒厂的空调恒温不同,渡头酒厂用的是老式办法,如果室温过高就手动喷水,人工降温。酒初发酵时温度太低不行,太高了更不可接受,必须人为介入去调节。

此一行,增加了不少相关的知识,曾先生说他的酒厂里面随处都可以吸烟(当然不鼓励),因为弥漫着整个空间的只是夹杂了米香和极低酒味的空气,没法着火。
闲聊中得知先生的牌技造诣极高,对术数也偶有涉猎,还有一些不可描述的,看起来说老板是民间高手应该不为过。
吃了多年的鸡蛋,如今见到了母鸡,是双重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