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还用老鼎卤鸭,到周日已经换上新的,口径大些,是50厘米,对付全鸭绰绰有余。备用小煤气瓶也安排好,有备无患,不必担心关键时刻的难以为继。
这些天为了生活还真没少花心思,甚至是四处奔波。
大的鼎,小的煎盘,还有较大桌面等等,都是些硬件,需要什么就配备什么。网购为主,手机一按,千里之外便有人拱手相送。接下来是老式煤气炉,以老换旧,确保薪火相传。写字台也差不多要到货,偶尔可以挥毫。
论起奔波的程度,酒坛的故事就要多一些,这些东西不能等靠要,附近没有,必须走出去、请进来。
野生的石蚝、自产的番薯粉,稍微煎一下便成为人间美味。自己加工的是真材实料,少了些花花哨哨,踏实得很。
袖珍煎盘是新购,用起来还挺方便,煎后直接上桌,省了个盘子。这道菜的成功开发,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将会引起一些蝴蝶效应,就连偏僻农村市场撬石蚝的老女人可能也会增加点工作量,有时候要累些。
不久前看梅花时带回些老式薄叶的包菜,炒米粉的感觉特别好,近日有时间,便再走一回,故伎重演。农家菜有很多好处,总体是公害少,而比较明显的优点就是新鲜和不泡水,没泡水的包菜、白菜炒起来的口感非常好。
当然认知有差别,价值观不可能一致,自己觉得好就买,极少去推介什么。
上次在水产市场看见有大庭广众之下现做的羊奶块,就买了些,渔夫朋友看微信后有不屑一顾的想法,意思说那些是三无产品,低档次、不安全。或许是,不过自己平时注重的却是天然和素颜,不事雕琢的那种。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人家敢做,怎么就不敢买呢,买家也不过是偶尔的过客,同样的芸芸众生,平视就好。
如果按那标准论起来,山区老女人摆卖的自种青菜和走地鸡、土鸡蛋等等无一不是三无产品,海边大娘撬的石蚝也是。
今日妇女节,想起来还有点不是滋味,幸亏渔夫朋友不是戴帽子的市监,否则这些卖三无的地摊就有麻烦,无处容身,真正是做女人难,做自食其力的老女人更难。
刚刚上田的白菜每斤两元,遇见了就带几个,支持一下,自己是编外菜农,知道整个过程的不容易。同样没泡水,可以多放几天,有朋友需要也可送一点,帮忙处理掉。这种白菜叫二月白,现在农历二月,真正是时菜。
菜农很厚道,没有要求,但他是一条龙整理,尽可能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看资讯,关于台湾鸡蛋短缺的信息,无意间发现还有小蚝煎蛋这道菜,观感很好,估计风味应该也不错,接下来可以来研发。只是半成品的图片,没有视频,所以流程要凭想象,慢慢摸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