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做多事之秋,秋指的是立秋还是秋分,暂时不清楚,而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立秋或者秋分都很无事,甚至有点无所事事。倒是秋分后的寒露,气温并不冷,事情却接二连三。
身不由己,人疲于事,这一次,真真正正是为情所困。
这份情,当然就是疫情,转眼间半个多月已经过去,回顾往事,情何以堪?
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具体哪一天是忘记了,刚好值夜,就近牛肉火锅时接踵而来的信息一遍遍,到位的时间不断更新,内容却是一成不变:集中。
所为何事?
脑里一遍遍排查,最后基本定格,应该是情事。
于是按部就班,一件件做,不敢有丝毫怠慢。
故事慢慢来展开,直至降下了帷幕,大致情况是这样:有朋自远方来,与亲戚踏遍青山后到另外一个地方赴宴,不料应验了潮汕的俗语“宴无好宴”,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来。
当夜12点大家开始到清水爷宫等地方数星星,我这一组是清晨6点到12,每天4班轮流,周而复始。
在此之前关于“静默”这个词只是网络看到,如今是实实在在的看得到摸得着,我们这个科室就是专门让静默成为现实。按照操作规程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在相对的野外欣赏了金灿灿的秋花之后,第二天调整,来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多年以前经常路过,陌生,也是因为多年以来不曾再经过。
青石板的路面看起来很舒心,感觉就是有那种历史的积淀,而事实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是最早开埠,年代久远,故事也很多,其中听说还不乏一些风流韵事。没有闲情,就懒得去收集那些可能比较有趣的素材,毕竟,这几天的时间要做的都是些刻板的事,说着没有温度的话。
这里有个戏台,逢年过节都请了戏班,或者人戏,或者纸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最近的戏大概可以追溯到农历九月十三---其实十二就开始了,并且最热闹。
时光流逝,当小朋友们变成年轻人并且慢慢成为村里的主流群体后,戏台便渐渐淡化为一个象征性的小角落,各种形式出现的潮剧主要是做给老爷听和看,当然偶尔也可以遇到零零星星的老妇人。
总之,我是很久没有来过这里。
附近有家理发店,记得那理发师是女的,如果还在操刀,差不多就是老媪了。
附近还有一家声名在外的小餐馆,听说做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还不曾实地考究过。两个地方都在静默区外,所以说实话,内心不是完全没有想法。
心动,而且几乎要付诸行动,不巧的是此消彼长,想交流厨艺的那一夜,他刚好歇业。
上班基本是在理发店,老板娘被统战过来,成为义工,她是鸿沟人,嫁到这里。关于这位林小姐,倒是有很多可陈之事,只是说来话长,不提也罢。
在理发店守候到第五天,夜间接到通知,可以收工,本故事便就此结束。
二、冬季到城西来听雨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好不容易就是一个周期,风波过后,日子又回归正常。可以选择休息一天,不过很快就轮到新一次的值夜,部分属于自己的时光被充公,有点吃亏,而心情还是不错,这次的轮值风平浪静。
不过还有个成语叫做好景不长。
平静是暂时性,折腾好像变得常态化,值班后回城的晚上,莱芜路牛肉火锅之后便得知此后几天道阻且长。城区划做两个区域,居住地在扩围之中、畅通之外。
没办法,只能顺其自然。
然后,电话来了,城西的故事有自己的份。
算是跑龙套吧,24小时分成3段,也是循环轮值。中场接手,没有人告知来了做什么和怎么做、有问题跟谁联系,所有的一切都是各人去领悟。不清楚就问,提前规划,所以过程不错,没有把大家的晚餐耽误掉。 这里没有统一配餐,但饮食男女是正经事,不能想当然认为硬虎着有,没有硬虎的事。
后勤不太完善,现场也有些小插曲,说小,是因为处置及时和妥善。其实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望,都在争取早点结束,在这个愿景下没有什么不可协商的事。
城区每个班是8小时,深夜24点到早上8点这一班比较不适合自己,晚饭后肯定没立刻睡觉,待到十一点多困倦了却不能睡,交班的时间很快就到。难熬归难熬,还是挺过去了,那一夜的冬雨淅淅沥沥。
没有哪个黎明不会到来,城西听雨,一直到天亮。
天亮以后,排期表里就没有自己的事,心情是说不出的轻松,甚至还寻思着要到海边看望一下撬石蚝的老大娘,带点回来煮糜。
不巧的是那个叫“好景不长”的好事者还未离岗,还要刷存在。
于是有了下一个一而再再而三。
三、与清水爷的三日缘。
挥手告别城区,重新来农村呼吸空气,以为事情就这样一段落。而其实不然,忽然间又接到通知,这里需要来一次自查。各扫门前雪,自己的区域在汕北大道的末端,美丽的坛头。
世事多变,临门一刻却被告知要换位思维,临时到那个有理发店和小炒摊的地方。
也好,人员来认识,业务来拓展。两个地方,篮球场和清水爷宫,篮球场近而清水爷远,适当的舍近求远,多一点关注。
从清水爷走到刘厝池,经过林厝巷,走向熟悉的油麻石老街,终点是篮球场,来来回回好几趟,不知不觉天色已黄昏。第一天(没想到接下来还有两天)实名顶替来协调这个地方,满心思都是尽量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友友们来参与,这边来提供最便捷的服务,让大家的合作愉快。
总而言之,各种做法还是接地气。
晚上八点如期结束,结果比较满意,非常感谢所有人。
回来后得知,还有第二天和第三天。
那就继续。
每天都要经过刘厝池好几次。
刘厝池由刘布袋开挖,刘布袋是进村第一人,宋朝末期来这里定居。
刘布袋的故事虽然不多,但毕竟是确有其事,而清水爷究为何方神圣就不得而知。老爷有多种多样,财神爷和土地爷比较普遍,樟林的火神爷是有迹可循,而这里的清水爷好像无从考证。
不论什么老爷,来到人间都是要保一方平安,从这三天看来,清水爷确实是尽心尽责了,致谢。
三天之中也见证了区域内一家餐饮店的逐渐兴起,内心有些欣慰,平安之外,有人小赚。
从潮州的潮港海鲜排档做到镇道土鸡火锅,如今是猪杂火锅,老板陈先生算是摸索了好多年了,如今找到了最佳定位,可喜可贺。
走过了春夏秋,不知不觉间就立冬了,这些天折腾得很无话可说,但愿立冬之后,不再为情所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