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的读后感

分类: 日常琐事 |


刚好在4月23日读书日拜读了黄仰岳先生的自传作品《缘分》,有些感触。《缘分》是限量版,记叙的主要是黄先生自家家史,不主动外传,所以读者为数不多,自己有缘借读也是巧合。
黄仰岳先生是曾经的《澄海报》责任编辑,闻其名已久,而见面才是两年前,非常佩服老一代文化人的底蕴和家园情怀,只是当时在座人多,无法细谈。日前耀贤兄热心撮合,几位晚辈到丹虹园黄先生家中小聚,席间友友们更加热议的是社情民生、城头变幻之类的话题,见仁见智。而自己却另有想法,平时各忙各的,难得有机会凑到一起,何不静下心聆听黄老先生的一些人生体会,比如文艺,比如本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健康保健和中医中药等等……
提起中医和脉理,黄先生倒是来了兴趣,随即讲述起他的经历:多年以前带母亲到潮安县找陈医生挂号看病,亲眼目睹陈医生对前一名挂号者的诊断和开方,觉得很神奇。陈医生只是用三根手指把脉,就能说出来者哪个部位出现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医治,他的判断分毫不差……
陈年往事的过程回忆得那么清晰,仿佛只在昨天。黄先生说所有的这些他都有记录,在纪念妻子的书本里。
纪念妻子?
听后内心一颤,事先不了解,感觉很突然,而现场不宜深问、只可意会。
黄先生继续讲述了书本的一些片段,然后到书房取出《缘分》这本书,说就是为她而写。
潘岳悼亡犹费词,潘岳悼亡妻总共写了三首诗,黄先生是整整一本!
书是内部存阅,不发行、不外送,既然这样就借读,读后原物奉还。
昨天读书日,特殊的日子,读了一部特殊的作品。前面的大部分是认真研读,到接近尾声时已经不敢了,走马观花看,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么一个过程就好,不能用心,因为看多都是泪。佩服黄先生的才情和意志力,故事的收尾看都心酸,何况记者。记录的过程是否用去了太多太多的纸巾,外人并不清楚。当然,也或许达人知命,毕竟是去也终须去,就当是履行同在人世间时的约定,整理一部共同的往事,阴阳同品读,心灵共沟通。
连续剧的男女主角就是黄先生和妻子陈女士,由此延伸出去还有祖母、父亲母亲、三姑、岳父岳母、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妇、孙子,和一些好人和坏人等等。人生就是一场迎来送往,开开心心的迎来了妻子、女儿、儿子、儿媳妇和孙子们,几十年间,也难免要黯然伤神的送走祖母、父亲、母亲、岳母、岳父、妻子,还有不辞而别的女儿……
如果不包含感情的因素,把《缘分》当作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以旁观者、读者的视角来阅读,倒是有不少值得品味的东西。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在供销社上班的黄先生本来已经订婚,(一见钟情的)陈小姐只有暗恋的份,却不料未婚妻曾小姐那边的村委会判定黄先生的“政审”不合格,必须拆。棒打鸳鸯,道德意义上的藩篱也随之被拆除,让陈小姐得以买红糖煮青草水的借口走后门,来短暂而又频繁的相见,由此逐渐走上谈婚论嫁的小道。
并非康庄大道,只是小道,坑坑洼洼。订婚了,就等着娶过门,哪知村里的不良人从中作梗,以男方家庭成分的名义逼退婚,搞得人心惶惶。夜长梦多,不如速战速决、尽快成婚,谁料半年之内推算不出一个良辰吉日,无奈之下只能劣中选优,退而求其次。好不容易婚期确定,时间临近,却突然天有不测风云,女方亲戚去世,隔天要出殡,必须提前完婚,叫做“走贼”……
类似的情节还很多,比如多年以后在银行偶遇当年被迫退聘的曾女士,如今双方都有家室,在公众场合没有太多的话题,双方问候一声而已,仍怜旧情意,惜取眼前人。再过一段时间,又在公共汽车里相遇,而更巧合的是夫妻两人和曾女士同车,三人同框。
如果是单纯的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来品鉴的章节还很多,但出于对先生的敬重,不能轻佻。
纵观全书,人生的轨迹就如股票的走势图,前期是问题股,跌跌不休,问题就出在无法更改的家庭成分上,按照股市的说法,那是雷。拨云见月、父亲归来后生活开始走向正轨,却不知不觉变作一只庄股,有暴力拉升,也有断崖式跌落,让人措手不及:
领导慧眼识才,先生调到地方志办公,工作上如鱼得水,生活也进一步改善。迁户、分房、儿子分别上中专、自己到报社做责任编辑、换房、儿子各自上班……可谓一路高歌,却在猝不及防中突然峰回路转,儿子车祸受伤、父亲脑溢血、祖母去世……
买到庄股,散户没办法,因为不知道庄家什么时候要拉升、什么时候要打压。人生的旅程说不定也有庄家在操控,他要掌握主动权,或许,这个庄家就叫做命运。命运喜欢捉弄人,谁家感情太深、日子太美满,他就要来敲打一下,刷个存在。这样的事见多了、听多了,又如何呢,有意见,无伊变。
那就只能接受。
闲聊时只说有空写篇公众号记录小聚的过程,而借读《缘分》之后却管不住自己的手,写成读后感,书中涉及到个人的信息,不知是否妥当,如不妥接信后就删除。
有感而发,以文字问候陈女士,也祝黄仰岳先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