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职场真人秀《学徒》
(2010-05-15 22:48:37)
标签:
杂谈 |
学号:200707034 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浅析美国职场真人秀《学徒》
由美国富商唐纳德*特朗普投资拍摄的没有固定剧本的、由摄影师跟拍、类似纪录片的系列真实电视节目《学徒》,由特朗普本人担任主持,他精心策划,将冷酷的生存竞争表现得富有戏剧性和幽默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美国梦——只要聪明过人、努力奋斗,不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厚的家底,同样能够成功。16名竞争者同时来到屏幕前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商业巨头最终肯定他们,给他们六位数年薪的“幸福五百强”的高薪厚职。
《学徒》每集一个项目任务,节目流程是:由特朗普布置任务—两组完成任务(平行叙事)—宣布结果—对赢的一方奖励—对输的一方宣判—被解雇的人离开。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结构的整个片子,穿插着对竞争者的事后访谈。
“给你一个机会展示自己获得成功”是《学徒》吸引众多美国人眼球的主要原因。第一季有二十多万人报名应征节目中16个选手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季播出时就创下了全国真实电视收视率最高纪录。可见在宣传从平等而且机会众多的美国,有很多美国人相信:只要你聪明而且勤奋,那么就一定会有机会成功。“生而平等、白手起家、自我奋斗、取得成功”的要义也成为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支点。
“金钱金钱金钱”是这档节目片头曲的第一句,“如果你能拥有这一切......”是这档节目的题词。歌曲、画面、音乐三位一体,在1分钟的时间内通过60个镜头的切换,将特朗普奢侈富贵的生活方式和百万富翁的生活做派,以及竞争者的朝气与活力同时表现出来,给观众以震撼力。特朗普用豪华的大楼、得奖的高尔夫球场、高获利的赌场以及迷人壮丽的场面来自编自演着“美国梦”。
不难看出,《学徒》吸引人的一个要点,是对竞争者的全程跟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偷窥欲。与此同时,它提供了让每个观众了解成功秘密的平台,它传授的是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而不是死板的商业案例。工作中总是充满着明争暗斗,外加一些男女同事的异性吸引,不同性格间格格不入的作风等,充满了戏剧色彩。《学徒》首次将这些硝烟弥漫而司空见惯的办公室政治搬到了电视屏幕前,吸引上班族们乐此不疲。观众喜欢看到美国人的商业心理与游戏规则,因为没有人想被解雇,人人都想往上爬,如何力求出位之余,还能保证自己不被“炒”,这个节目给观众提供了一部示范教材。
我尤其喜欢看每集最后的“炒鱿”环节,队友间的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等种种表现,不仅让观众了解到事情经过的前因后果,并且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丑恶或善良。竞争者不是在表演。而是展示真我。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难以看到的,可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这类节目一般不会涉及到人性这个层面!
可以说,在《学徒》节目中表现出来的残酷商业竞争和错综的人际关系完全是真实商业社会的缩影。在地狱般的会议室里,“You are
fired"的声音屡屡响起,让那些幸存者提心吊胆。总之,这是美国人的”成王败寇“逻辑,而观众的胃口也被牢牢吊住,神经紧绷,不断地想探询最后的结果。《学徒》恰当地、准确地表现出了怎样做生意和如何做决定的各种细节,不掺杂任何技巧的东西,直指要点,揭示了商业世界的内幕景象,将“内幕”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将错误的决定和糟糕的领导能力直接播放给了数百万人观看——特朗普在这里做的事情,就是教你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节目可以让明天的企业家和年轻的商业领袖清楚地看到真正的商业世界时如何运作。《学徒》里面做的正是很多商人每天做的事情:雇用人、炒人、让生意做好。
由美国的《学徒》,我们不难联想到浙江卫视2005年推出的一档创业精英挑战赛节目,即《天生我才》。同样是职场招聘,同样是优胜劣汰,同样是现金奖励,两个节目在题材、环节、制作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以我看来,《天生我才》相比较于《学徒》却有一些缺陷。
《天生我才》由于只有一名节目的独立董事,另外还有两位督导,虽然三票相对就可以平衡一个最终的结果,但权威性和公正性略显不足。而《学徒》中特朗普既是主持人又是企业家,他带领他的左膀右臂——乔治和卡罗琳,对16人进行裁决是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可信度的。
此外,两者在节目内容和节目主题的取向上存在差异。即使《天生我才》也表现出了一些竞争的残酷性,但就像我上面说的,可能基于中国文化的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所以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不会暴露在荧幕上;而西方文化则不同,他们认为“真”是前提,有了“真”才能谈到“美”,所以在《学徒》中它毫无掩饰的将各个选手的弱点,甚至是“劣根”,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评价。
我认为“真人秀”中的很多节目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秀”,节目本身的规则和假定情景就是一种游戏规则,竞争者参与节目就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游戏,甚至竞争者成为游戏元素,在节目过程中,又会有一系列的小游戏,观众投票决定竞争者的去留也就是在参与游戏。在一个市场化的年代,游戏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现在这样一个逐渐游戏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只要有好的创意和包装,都可以成为精彩的游戏,而“真人秀”无疑是在这种语境和思路下的产物。
虽然现在对“真人秀”节目的质疑比比皆是,但我觉得它毕竟意味着我国电视受众从以往的作壁上观到主动参与,从家中的沙发走上荧幕的舞台,从草根平民一夜之间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的确,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或电脑观看这类节目时,应该看到,“真人秀”节目具有很强的复制性,事实上,跟风似的同质化竞争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然而在当下这种越演越烈的竞争态势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只能是那些具有原创活力的卫视和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