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读书,丰富底蕴
(2010-09-11 22:35: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时刻】 |
享受读书,丰富底蕴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更好?
一、为什么要读书?
(一)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
(二)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
(三)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古往今来的大师名师,都是勤于阅读、善于思考的典范。读书,能使我们的教学闪耀出睿智的光彩。热爱读书的教师,内心会变得更加丰富、鲜活,会不断战胜职业倦怠感,使教学永远保持活力。在眼下的教育生活中,教师们疲于应付,我们身边有心读书的教师有多少?每天读书的教师有多少?而那些应试之书、教参之书、应景之书,不是真书。作为教师坚持阅读,大而言之是为了我们这个社会守住读书的种子,小而言之也是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投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
二、读什么书?
首先是经典之书,“除却经典不是书!”。
其次再读一般的读物。“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能读懂经典,最好不读二手的“解读”之类读物。
曾国藩对儿子说:“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最好之书则要熟读深思,精考精通,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教育经典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夏山学校》、《卡尔威特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
◆教育随笔、案例、手记类:《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李镇西、《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班主任兵法》万玮、《学生第二》李希贵、《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张文质编
◆心理类:《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动机与人格》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多元智能》加德纳——课改理论基础、《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尊重人、《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
◆励志类:《论语》、《孟子》、《菜根谭》洪应明《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能力》
◆学科类:学科的经典书(经典要重读);学科史;工具书(备用查询的,如字典、词典、手册、百科全书、书目、索引、文摘、年表、地图等);资料书
◆人文类:“一沙一世界,一课即一人。“用一生来准备一堂课。”教育无处不在,好比盐在汤中,只要我们有心,高品位的、看似与教育无关的大量阅读“闲书”、“杂书”,会使我们悟出许多教育的原理。
文学名著。泰戈尔《吉檀迦利》、梭罗《瓦尔登湖》、《蒙田随笔》、《忏悔录》、《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约翰克里斯朵夫》、王国维《人间词话》、《傅雷家书》。
儿童文学。人要有生趣,有人情味。明张岱语:“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好的儿童文学,使我们心里坚硬的地方会融化,变得柔软些。《逃家小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布头奇遇记》
◆科普类:《科学的历程》、《人体使用手册》、《食物是最好的医药》、《生活方式与健康》、《昆虫记》。
◆其他个人兴趣类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曾指出:“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他在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要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有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他所喜欢的读物,成人也是如此。
三、怎样读书更好?
个人的阅读目标主要可分为四种:学习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包括消遣、娱乐)、创造性阅读。从我们教师职业出发,还可以从第一种中细分出:教学性(表述性)阅读。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全读与跳读、慢读与快读、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等方式。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阅读也如同作战,“正”就是普遍的阅读原则,我们应该以之为基础; “奇”就是读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独创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循序渐进、基于问题 、取精摄魄、博约结合、融会贯通、知行统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