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在抗战中涅槃重生
标签:
旅游 |
长江边的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面约20公里。魏晋南北朝的肖梁时代,长江水运每60里都定有里程桩界,作为衡量纤夫的工作量。从南溪上行到李庄一个叫“凉亭子”的地方恰有一天然石桩,为省事,就设置为“里桩”。随着时间流逝,人们聚居河坝建起的渔村又大都姓李,人称李家庄,后就讹“里桩”为李庄了。
长江名始于宜宾,万里长江第一镇自然非李庄莫属。李庄作为川南水运重镇和物资集散地之一,附近数十个乡镇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都在此汇集装船,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辐射到沿江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李庄曾经的繁华。为了保护行业利益,各种行会、帮会、同乡会应运而生。于是,富裕的人们开始兴建各种会馆、庙宇、宫观、殿堂,利用这些特定场所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处理矛盾纠纷,凝聚群体力量。“九宫十八庙”就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拔地而起。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ApSjI15ZZ8z/c24csQ.*vnuNNAwd5376N21JAQpiMyDq2pnUDfwPehY!/o/dMYAAAAAAAAA&ek=1&kp=1&pt=0&bo=cgSAAkAGhAMFABY!&su=165061041&sce=0-12-12&rf=2-9
人民富裕、商贾云集、庙堂林立,这样的小镇在古老的中国并不少见,更谈不上声震神州了。可是,在日本侵略者疯狂入侵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历史选择了李庄,李庄改写了自己的历史。为了保存民族精英,为了保护数以万计的中华文物、珍宝,无数大学师生开始西迁、南下。当时,同济大学与南溪县衔接,一些乡绅怕猛增的人员引起物价上涨,影响当地秩序和自身利益,婉拒了同济大学。李庄获此消息,有识之士迅即达成共识:认为李庄有能力接纳这些文化机构的迁入,各种生活物资也能保障供应。1939年8月8日,一纸电文从偏僻川南小镇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短短十六字电文,不仅改写了李庄历史,更体现了李庄人的担当和博大的胸怀。这个仅三千多居民的小镇,把那些为了信仰省吃俭用几百年筹资兴建的庙宇,把那些为生存大计维护行业群体利益的宫观会馆,把那些一生奋斗积累的财富修建的宏大庄园,统统腾空出来,因陋就简改成教室、宿舍,恭候上万师生的到来。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ApSjI15ZZ8z/f0ITONNSkqLqqIsNQUHwKEGL8SbHR.r7YQn9MvqoIiE!/o/dFsBAAAAAAAA&ek=1&kp=1&pt=0&bo=cgSAAkAGhAMFABY!&su=1111496385&sce=0-12-12&rf=2-9
随同大一道迁来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机构。从1940年到1946年,李庄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镇,一跃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驰名海内外。童第周、傅斯年、吴定良、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科技文化巨星,从此与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偏僻小镇暂时安下的平静书桌,为民族复兴保存了一堆星星之火。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ApSjI15ZZ8z/sI2Y*fDIv9Qb09o*q6an.KB6hyfGED5388VdhTaZPoc!/o/dMcAAAAAAAAA&ek=1&kp=1&pt=0&bo=cgSAAkAGhAMFABY!&su=1189267905&sce=0-12-12&rf=2-9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小镇沸腾了。“我们胜利了!中国赢了!”无论是平日矜持的文化人,还是贩夫小卒男女老幼,白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夜晚点燃火把游走街巷,三天三夜的奔走狂欢,宣泄八年抗战的愤怒、压抑和希望。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ApSjI15ZZ8z/9zdkea.mGuUM5biUdLL7VZ4GISz.ULOllCbF0hcYP0Q!/o/dMcAAAAAAAAA&ek=1&kp=1&pt=0&bo=cgSAAkAGhAMFABY!&su=1230732577&sce=0-12-12&rf=2-9
狂欢意味着分离。国家的文化精英与李庄的朴实百姓,手牵着手,依依不舍,洒泪话别。滚滚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李庄人以何等的气魄接纳了民族复兴的火种,以宽广的胸怀温暖了寒冷的故国。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4ApSjI15ZZ8z/KFe7qh.gUSDcYILMSRG0zZQzZM7f*LNsA*xh7t2tzac!/o/dAgBAAAAAAAA&ek=1&kp=1&pt=0&bo=gAJyBIQDQAYFABY!&su=151039777&sce=0-12-12&rf=2-9
走在逼仄的小巷,我听到了七十年前李庄百姓与下江人相谈甚欢。凝视同大的课堂,我看到了满眼热切的学生与忧国忧民的先生热烈交流。抚摸斑驳的墙壁,我感到了冰冷的时光燃烧后的温度。呼吸清冽的空气,我嗅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坚韧不屈、优雅醇厚的气息。
李庄,我还会再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