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语录 我 的 母 亲——写在前面的话
(2010-03-07 12:10:54)
标签:
活路缝纫语录兄妹王妹荣昌 |
母亲语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提笔想写点什么,想到深处,自己往往哽咽不止、唏嘘不已,难以下笔。整整四年过去了,儿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轻松了不少,工作压力也小多了,终于能静静地坐下来,整理整理思绪,慢慢抚平情绪,将您对我们的日常叮咛细细梳理、慢慢咀嚼,重温您的教诲。
1921年农历11月24,母亲出生在内江白鹤镇一户贫穷的吴姓农家。因家庭贫困,9岁时就放到吴家镇沈家做童养媳。小小年纪的她伶俐聪明,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勤快节俭,孝顺公公婆婆,深得婆婆的喜爱。50年,父母迁移到荣昌县城谋生。母亲一天学都没上过,凭着五十年代扫盲学来的几个字的功底,在六十年代进了一个居委会办的缝纫合作社。已过不惑之年的母亲,在一罗姓裁剪师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服装裁剪。在那个年代,在这个小小的荣昌县城,她是唯一一个既能裁剪又能缝纫的中年女性。毫不夸张地说,母亲的聪慧,母亲的坚韧与执著,至今令我们汗颜。
在那个一技在手吃穿亦愁的年代,物质的匮乏和体制的僵化,制约了母亲聪明才智的发挥。为了养活我们五兄妹,母亲夜以继日的劳作,经常是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休息。如此拼命的劳作,也无法让全家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即便这样,她还是时不时把接到手上的活路,悄悄地分一些给那些比我家还要困难的工友。一位叫王妹的女孩,因在矸石山捡煤被矿车轧断一支腿高位截肢。刚进合作社时,就受到一些人的冷眼与歧视。母亲见她可怜,对她很热情,不仅手把手教她缝纫技术,还不时悄悄分点活路给她。因为合作社规定只有母亲能对外接件,并自行完成裁剪和缝纫。其他缝纫工则只能排队,等着合作社唯一的裁剪师裁剪好后分派活路。也许,就是那不多的关照,让这位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十八、九岁的女孩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如今,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对母亲的帮助仍念念不忘。这位王妹现在在买祭祀亡灵的冥商品,每次为祭奠母亲我们去买冥纸币时,她总要多给一叠,说是她给母亲烧的。这位理当颐养天年的残疾老人却仍在为生计忙碌本就让我们感动,而这一感恩举动,更让我们无限感慨。
母亲不仅善良、聪慧、贤惠,其实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更让我们耳濡目染,使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的叮咛,她对生活的感悟,她谆谆的教诲,至今言犹在耳。母亲以前说的不少话,年轻的我们或不太在意,或似懂非懂。如今,每每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母亲的话,总有一种新的收获与感悟。其实,这些话,也许不是她的原创,甚至可能是母亲从上辈人那儿听来的,但至少应是母亲对世间人情的观感,是母亲一生生活的体验,或是母亲生活经历的感悟。当然,这些话,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儒道佛文化对母亲的影响。现在,我把母亲的一些话解读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