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人民币》教学情境的探讨·论文

(2009-09-23 20:01:26)
标签:

小学数学

快乐学习

一年级

人民教育

人民币

学习

教育

《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学情境的探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进行了课前备课,首先在一年级一班讲课,学生对人民币都能认识清楚,学习气氛活跃,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在做练习时,却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课本第48页第1题中第三问:“一张五角的人民币能换__张1角的人民币和__张2角的人民币”。学生对这一简单问题的回答却不尽如意,经过思考,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这道题有两种答案,属于寻找可能性的问题,对形象思维能力简单而逻辑思维能力弱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存在思维方式的障碍。而且生活经验少,难以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数学中的运算推理相结合。

②在日常生活中2角的纸币使用相对较少,低年级学生更是极少使用,对2角纸币的认识非常陌生,所以对2角与1角、2角与5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缺乏生活中的联系。

③低年级学生对等价交换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由于1张2角等于2张1角,最后答案中人民币的张数不是5张,造成学生思维的困难。

找出问题的原因后,我重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将这一问题中单纯的知识性练习,改成通过换零钱的游戏来逐步解决,在接下来的一年级二班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

通过设计换零钱的游戏情境,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力图使学生通过小组逐步实施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争取构建对人民币等价交换的理解。

第1步:老师提出自己有一张5角的纸币,想和学习小组的学生换成1角的纸币,由小组讨论应该给老师几张1角的纸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小组内自然地得出应该给老师5张1角的纸币,从而完成换零钱的活动。

第2步:反过来,要求学生向老师换零钱。当学生拿出1张5角的纸币时,老师提出自己只有3张1角的纸币,可以交换吗?学生自然认识到交换的钱数是不够的,这时老师提出给学生2角的纸币。学生在这里要讨论向老师要几张2角的纸币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较容易的得出只需向老师要1张2角的纸币即可。这时老师将3张1角的纸币和1张2角的纸币交给学生,并向学生要回5角的纸币(之所以这样做,是尽量符合生活实际)。

交换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两次交换得到的零钱张数是一样的吗?学生经过回想,认识到两次的总张数不一样,第一次是5张1角纸币,而第二次是3张1角和1张2角共4张纸币。尽管两次交换中,纸币的张数不一样,但人民币的数量相等,双方都是5角。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等价交换。

第三步:老师提出想重新交换,这次老师只给学生1张1角的纸币,剩余钱数给2角的纸币。学生经过第二步的探索,思维能力已有所提高,在向老师要几张2角纸币的讨论中,不会再遇到太大的思维障碍,从而得要2张2角纸币的结论,同时也能得到这次交换到的零钱的张数是3张,但仍然和5角是等价的。

到此为止,已完成本题的探索交流,解决了问题。我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树立其学习自信心的同时,为其巩固应用,提出新的问题。“一张五元的人民币能换__张1元的人民币和__张2元的人民币”。学生联想到刚才探索的过程,较好的解决了新问题,这样使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在完成上述教学过程后,我发现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灵机一动,提出了几个新问题:

⑴. 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1张5元的纸币和__张1元的纸币。

⑵. 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1张5元的纸币、__张2元的纸币和__张1元的纸币。

⑶. 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2张2元的纸币和__张1元的纸币。

结果是学生回答的非常迅速、正确,可见学生已通过换零钱的游戏真正掌握了人民币等价交换的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产生策略,发展思维,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在一班教学时的效果。

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同样的知识,仅仅是改变了教学的方法,其课堂效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经过反复思考,我体会到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感性认识比较简单,难以对问题自主展开有效的探索认知。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等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结构时,加强设疑式引导,使学生通过探索能迅速得出新的结论,略有难度但不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乐趣。

3、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建构教学情境时,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而创建,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溶入角色,从而成为学习主体。通过与情境和学习同伴的探索、交流,自主完成新的知识建构,建立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建立情境,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逐步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自主建构、完善适合于自己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形成有特色、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好的习惯。从而建立学习的主动性,从学习中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和方法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