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2011-10-11 12:15:00)
标签:
吴宇森
日本
《英雄本色》
人际关系
《千里走单骑》
君子
褚娟
教育
|
|
“絆”既承认了在家族、友人等状态下人和人的难以割舍,又指出了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可能会对任何一方构成牵扯妨碍。
我们这一代人,在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消磨了太多的青葱岁月,而吴宇森、周润发等人合作的《英雄本色》等一系列江湖枪战片,曾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当时,我看到的录像多是带日语字幕的版本,还觉得蛮奇怪,来了日本后,才知道这些电影在很多日本影迷心目中也有着近乎神圣的地位。在我初来日本的那几年,至少有过两个元旦的后半夜,电视台连续播放着《英雄本色》和续集。日本雅虎的一个网民投票中,《英雄本色》在二十年后仍然能占据最受欢迎国外电影的前五强席位。一个中年影迷留言说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观看时的感动和震撼,以及诸多迄今仍不可超越的枪战场景。
因此,在录像带出租店里,我特意看了香港电影所在的片架,一部影片的名字吸引了我:《狼たちの絆》。从剧照一眼便知,该片是吴宇森导演,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主演的《纵横四海》,日文译名是什么意思呢?我开始注意到“絆”这个字。
“絆”在日语中最主要的意思,用于形容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难以切断的联系”。比较常见的用法,如夫妻之“絆”,亲子之“絆”,朋友之“絆”等。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中文里“绊”的意义,从感*彩上讲并不算正面的。绊脚石、绊马索是阻碍性的麻烦,绊子等同于阴谋圈套,羁绊常常指无奈的束缚。事实上,“绊”字源于套住牲口的皮带,词典中解释成“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引申为束缚或牵制”。日本人却把这个字用在本应表示友爱情感的场合,说明了什么?
有时和朋友聊天,会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日本人在日语中采用中文汉字的时候,是何种情景?有何种思考?我不是语言学专家,但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有些汉字的意思中日两国大抵一样,有些相差甚远。这个甚远里面,有的显然是交流中生成的误解或臆想,有的却包涵了他自己的主观感情与思考。这个“絆”字,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不论如何,“絆”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的钥匙。日语词典中对“絆”的近义词给出了“缘”,可是,中国人一看就能理解,“絆”和“缘”两个字有太大的分歧。“絆”的含义指“难以切断的联系”,但没说出的台词却是对“假如能够切断的话”的暗暗肯定。哪里会有动物心甘情愿地被拴住操纵呢?体现在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态度上,很容易能体会到一种对伦常情感的复杂立场。一方面,“絆”承认了家族、友人等状态下人和人的难以割舍;另一方面,“絆”指出这种难以割舍可能会对任何一方构成牵扯妨碍。前面讲过日本社会存在的弃老、杀亲现象,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疏离淡漠,而这种疏离淡漠或许多少来自对“絆”的认知。
老实讲,“絆”字的意义是现实的,它突出了人际关系的两面性。相信每个对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的人都会有同感,我们在亲人、爱侣、友朋等种种关系里,固然得到过真诚热切的爱、慷慨的信任与支持,但也会遭受曲解、伤害和违心的迁就。参见之前的中日“心”与“礼”之别,中国人一下子就要深入内心,作最直接的善恶价值判断,所以只好遮掩或迁就人际关系的“絆”;而日本人却用表面化程式化的“礼”,将人际关系的交往多半停留在礼仪层面,刻意地避免被“絆”。
2003年,霍建起导演的影片《暖》在东京电影节获奖,是一次迟到的“追封”,因为此前他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创下8亿多日元的惊人票房,而且是在岩波剧场一家影院。与之相比,该片在中国本土市场据说连一张拷贝都卖不出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我在岩波看了一场,观众几乎全是白发老人。打动他们的,应该是影片中的父子关系。在日后张艺谋执导、高仓健主演的《千里走单骑》中,又出现了一对交流冷淡的日本人父子与一对长幼情深的中国父子的对照。
世人谈中日两国的发展方式和里程之对照,这个人际关系上的区别有必要加以注意。日本人的“絆”意识造成了一些中国人看来有虚伪、冷酷之嫌的现象,但减少了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摩擦,降低了由此而来的内在损耗,从集团性上增强了运行力量。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或否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理念。两种态度各有其优点缺陷,中国人温情但有点理想化,日本人现实但失之冷淡,其偏颇之处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也许,在这两者中间,有一个中庸融合的境界最好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