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人为何要“以社为家”?

(2011-01-24 09:45:39)
标签:

日本

自我意识

以社为家

褚娟

日中导航

日中韩经贸

教育

分类: 商务活动

日本人拼命工作、尽心尽职的敬业精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一问题,需从日本人的历史发展、价值观念和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追根溯源。

日本人之所以对工作如此认真负责,其中一个因素是他们的集团意识强。所谓“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里一共统一,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争议息息相关,同命相连。这种意识可说是由来已久,它是由日本的稻作文明所决定的。

日本历来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国家,而水稻的种植要求是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这种生产方式以及日本人所处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集团思想。日本文化对人的认识首先把人看成群体的的人,而不是把人视作单个的个体,即日本文化首先观察的是人的群体。

同时,由于日本原始自然观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对立,因此他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不存在西方古代文化主张的对立关系,人不应只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人应该顺应自然万物组成的体系,人必然融合与这一体系之中,与之成为一体。这实际上包含着人的自我意识受到抑制的契机。

既然“人”的自我意识薄弱,群体中的个体自然依据这一思维模式,个体的意识也很薄弱。这样,群体的人的抽象概念和这种“人”的自我意识薄弱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日本古代文化更多的重视群体,而不是现实的个体,更多的强调群体的侧面,而较少倡导个体的意义。因此,日本人自古就把合群视为重要的人生规范,即独往独来是不行的,要生存要发展都必须合群,既然置身于群体之中,群体的事也就责无旁贷。

从价值观念来看,日本人非常看重对所属集团的忠诚。有人说,中国的儒教思想的核心是“孝”,而日本儒教思想的核心强调“忠”。前者反应的是家族意识,后者反映的是集团、群体意识。由于日本人把自己的命运同所属集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自然对集团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在日本人的道德规范中,个人的利益完全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只有集团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和促进,个人的利益才有保障;而为了工作和集体,即使献出个人生命也在所不惜。

参观过日本和美国汽车工厂流水线的人讲过这样的话:“美国工厂简直像军队一样,工厂总是严密的监视着工人,不让他们偷懒;而工人们也绝对不是带来好感来听从工长的指挥的;但是日本的工厂,工人们没有收到监视也干的很起劲,对上司也几乎没有反感,而且似乎在由衷的期望企业的发展。”因此,日本人的“经”就是拼命工作,他们的“道”就是集体至上,一切有悖于此的事物,都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他的资格,一个是他的所属。所谓资格,即一个人的学历、职务、地位等等;所谓所属,即他是哪个公司、部门或学校的。日本人在向别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先说自己是哪个公司的,然后在说出自己是干什么的,甚至只说出自己是哪个公司的。

当一个人想了解另一个人的时候,也总是把他的所属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属于哪一个集团,这是最主要的,至于他在集团中的职务则是次要的。而且,日本人普遍热爱自己的公司。当他们对别人谈到“家里的公司”如何如何的时候,常有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似乎为自己的公司而自豪,又似乎为自己“以公司为家”的态度而自豪。

日本人把公司叫做“会社”,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大家赖以生存的集团”的意思,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对自己所属集团的忠诚是一个人最应该具有的品德。因此,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同属一个公司的人们,恰似“一族郎党”(日语中称那些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的门客、家奴等从者为“郎党”,以区别与主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子”。“一族郎党”即指那些同属于一个主人的门客、家奴们)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公司俨然就是一个家庭,公司关心、保护每一个雇员,也为雇员的家庭负责。反过来,雇员也一心一意的为公司尽力。许多日本人关心自己的公司胜于关心自己的亲兄弟,这并非夸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