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谈”是中日最方便的交流捷径

(2011-01-18 06:30:07)
标签:

笔谈

大和民族

日语

汉语

日本列岛

褚娟

日中导航

教育

分类: 商务活动

谈到古代中日关系,一些史学家常曰:“师徒两千年”。这种说法是从两国有正式的官方往来起算的,其实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很多证据表明,日本民族在其产生形成之日起,就开始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古代先进文明的代表。古中国以华夏族为中心,在自我发展完善的同时,不断把先进的技术、文化向周边民族辐射,大大推动了亚洲各民族的发展。

一次,在古代国际关系史上,不少邻近民族都发出“古来汉人为吾师”的赞叹。大和民族作为中国的近邻,其诞生成长过程中同样得益于华夏文明的乳汁哺育。这种“师徒”关系之深之重,以至于很多人用“同文同种”来概括。

“同文”之说虽不太准确,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语和汉语之间的深厚渊源。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的语言文字已非常成熟丰富,而此时的日语还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据日本古籍《古语拾遗》记载,“上古之时,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人开始接触汉字。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传入大量带有汉字的手工业品如铜镜、印章、钱币等。值得一提的是,还发现了汉朝光武帝颁发给日本的金印,上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汉字,而且同一时期日本人自制的铜镜上也开始出现汉字。当然这些汉字也可能是“依葫芦画瓢”,从中国铜镜上描下来的——其实并不明白它们的意思。但此时日本已有人懂得汉语则是不争的事实。

汉语传入后,日本人并没有很快将其和本土语言糅合创造出今天的日语文字,而是采取纯粹的“拿来主义”照搬照用。很长一个时期内,日本的国史记载、公文布告、文学创造都干脆直接采用汉文。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就是用汉文写就,而且其中还夹杂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故事和传说。至于和中国交往时的外交文书,更是百分之百的汉文。

到了公元8世纪,在日本人的文章中才出现消化汉语、发展本国文字的迹象,除了使用表意的汉字之外,又创造了表音的汉字。因为这种“创造利用”在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中出现最多,所以上述表音的汉字又被称为“万叶假名”。到公元10世纪,日本人又将“万叶假名”予以简化,采用汉字的草体创造出日语文字“平假名”,用于标注语音。从此以后,日语基本上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独特方式,即同时采用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记录本国语言。

从公元16世纪以后,随着与欧美文化的接触,日本人有采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创造出片假名,用来吸收记载西方语言中的大量词汇,形成日语中的外来语。虽然近代一些日本人在蔑视中国之余对汉语影响日语的事实和日文中的汉字有不少否定和非议,但历史是无法抹杀的。直到今天,日语中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当用汉字”,这些汉字成为古代中日两国文化联系的有力见证。

在当代中日人民交往中,虽然语音不通,但由于汉字意思相同、相近者甚多,通过书写汉字仍基本能交流达意,“笔谈”已成为不少留学者跨越语言障碍、独特而有趣的交流捷径。当然,客观地讲,日语和汉语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日语和中国汉语并非一个语系。世界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合语,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则是黏着语。因此,如果因“同文”之说,而把日语和汉语混为一谈,或不假思索把日语视为汉语的延伸,则难免贻笑大方,须知此“同文”非彼“同文”也。

所谓“同种”无非是指大和民族的骨子里含有中国人的血源因子。截止到今天,考古发现的日本旧石器时代遗址有1000处左右,但是找到人骨化石的遗址却不到10处。如此之大的差距表明当时生活在日本的古人类并非全部是土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日本列岛之外。

中日两国考古专家还进一步证实,故日本人是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到日本列岛的,北边指亚洲大陆,南边是马来群岛。一些日本专家根据形体学研究成果,认为日本人在形体上更接近蒙古人而肥华夏人种。理由是日本人的体型特征是头短,头发黑而直,体毛胡须较少, 且身材不高,而且眼脸还有被称为“蒙古襞”的皱襞。

但是,如果就此断定日本人在雪原上与中国人毫无瓜葛,则未免失之武断。因为迄今日本出土的许多旧石器在原料、形状艺妓制作方放上都和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周口店发现的旧石器十分相似。而且基因学专家还发现当代日本人中,A型血占37.3%O型血占31.5%,B型血占22.1%AB型血占9.1%,而这种血型比例和中国湖南人很相信。诸多证明表明,经常被视为单一民族典型的大和民族也是混血而成,而且其中必定含有华夏民族的血脉。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中国古人类是如何到达日本列岛的?

须知日本作为岛国,四面为大海隔绝。虽然在航海技术发达的今天,海洋不过是“一衣带水”,来去方便快捷;但是对1万年前的古人类来说无疑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在连独木舟都难以制造的时代,怎么能越沧海东渡扶桑。但是,现代地质学的地层勘探调查证实,在1万多年前的月股市带,中国大陆和日本之间曾经有过一番沧桑巨变。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大陆的东缘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的黄海、渤海原本是大片平原,人和动物都可以直接从陆地上来往通过,因此中国古人到日本去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另一个问题实在日本列岛与大陆脱离、桑田变沧海之后,中国大陆的人类又如何东迁日本呢?要知道那时的水上交通工具仍然十分简陋,很难为航海所用。对此,考古学家推测,这一时期中国古人主要通过朝鲜半岛移向日本。当然,也不能否认有少数“冒险家”借舟楫东渡日本——现代媒体不断报道一些勇敢者凭借简单的小船或干脆游泳就能成功横渡大洋或海峡。这些事实说明古人凭借原始交通工具东渡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同种”之说虽不确切,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日两大民族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表明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参与大和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