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如何有效预防与员工“分手”?
如今,员工流失率,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成为评价HP(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指标。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给HR增加大量的工作。例如,再招聘、再培训的成本,岗位和人员技能缺失或短期青黄不接的磨合造成的影响,甚至带走客户、无形资产、技术力量和加强竞争对手的优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HR必须未雨绸缪。
“摸底”——了解对方需要什么
在职场,很多HR留人的经验,都是来自于“了解员工为什么走”。这其实不是经验,而是教训或者往往是错误的经验。最可怕的是,员工离职的“理由”往往不是真实的原因——当员工要和公司“分手”的时候,总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如果10个员工中7个和你说假话,那你了解的结果便会误导你的决策。所以,经验老道的HR是在离职高峰期到来之前,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摸底”。而他们摸底的方式,不是了解有没有员工打算走——这当然是了解的重点,但想要直接了解并不容易,他们一般是了解员工“需要什么”。
方法——我用你要的方式挽留你
对员工需求分类之后,就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感情和物质投资”。有很多公司都试图通过一个统一的方式来留住员工,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例如,很多公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年通过提高各级员工薪酬来留住员工,结果往往“该走的还是会走”。还有些方法是消极的,如有些企业利用克扣和滞留员工的钱、物来捆住员工,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因人而异不是说针对每人用一个不同的方式,而是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尽量贴近员工最大的需求点。例如,有些员工可能最需要的是得到公费进修或培训的机会;有的员工希望得到升职;有些员工知道按照自己的能力,未必能够升职,只是他们厌倦了长期待在一个岗位,渴望有一个轮岗的机会;有些员工对职业生涯发展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需要公司的HR部门给他们一个职业规划的引导。
沟通——寻求老板的支持
很多HR之所以不敢或者不能做到未雨绸缪,是因为挽留员工,企业需要付出成本。例如,员工甲尚未提出离职,你就和老板提条件,必须“增加员工甲的福利”,那不是没事找茬儿吗?但是,优秀的HR也必须是一个不错的财务工作者,必须为老板算好一盘账——“增员成本VS离职成本”。你要认真计算出某个员工离职后可能带来的重新招聘等显性成本,更要计算评估由于他的离职可能造成的隐性成本。而后,你再评估出如果要留住该员工需要付出的成本,只要“留员成本”低于“重置成本”,并且你的评估客观,一般都能获得老板的支持。
而且,这些工作一定要提前去做。等到员工作出离职决定的时候,你才去挽回,显然为时已晚。因为他可能已经找到新的“对象”,开始了新的“恋情”。所以,千万别等分手了才说“我爱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