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本人无情日中韩经贸《菊与刀》冷酷文化 |
在留学日本的一次讨论课上,老师写下家人、公司、亲戚、朋友几个词,让我们按重要程度排序。中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亲戚、朋友、公司。日本学生的排序是:公司、家人、朋友、亲戚。美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公司、朋友、亲戚。看似简单的排序,实则反映出内涵很深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排序,很明显体现出中国人家族本位的文化特征和思考方式。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人的排序显然体现出集团本位的思考方式。而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似乎介于中国、日本之间。这个结果耐人寻味。
关于日本人的基本性格,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拉巴瑞认为,日本人有“对社会关心、集团主义倾向、顺应主义、相互主义”等行为特征。
日本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日本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人有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也有考虑问题缺乏大度的偏狭。这一点,日本人自己是承认的。日本人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了集团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乍一接触日本人,觉得他们毫无个性,简单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比如,你问日本人:“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他们通常会支支吾吾地告诉你:“孩子嘛,都一样”。
日本人很少谈到抱负,更是鲜有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举动,他们也不喜欢出风头的人。对于这样的民族性格,用“谦虚”做定义也是欠准确的。
日本人从小就会被灌输“不要给人添麻烦”的理念。所以,日本人对秩序的“敬仰”仿佛与生俱来。“兄弟结婚以后就是他人”、“朋友之间借了钱就不是朋友”,这类“绝情”的话让人觉得日本人“冷酷”。日本人既然崇尚不给人添麻烦,自然也就怕他人给自己添麻烦。他们那种“律己到牙齿”的份儿,不知道该不该称为“文明”?我们经常为国人不好好排队、做事情不守规矩而“头疼”不已,并将其归结为国民素质问题。亲身体验日本社会,人们会发现日本人爱秩序已然成了习惯。
在地震中,当一个日本人先逃生后,他居然会对着废墟里急需救援的人说:“很抱歉,我先走一步,祝你好运”之类的话,然后,跑到指定的“避难所”,把营救亲人的事情交给警察。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会觉得日本人既狠心又虚伪,还很莫名其妙,既然自己都跑了,还奢谈什么“抱歉”?换了中国人,不来一番哭天抢地般的营救,那还算是“人”吗?就这个问题求教于日本人,他们说:“地震中很危险,自己不是专业救护人员,与其徒劳无益地救援,不如自己先逃生更合理,损失也更小。”面对问题,我们想的是情感,而日本人更多的是思考现实的合理性。
总的来说,日本人算清楚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知道自己的定位,能够做到吃苦耐劳。中国人如果真的有日本人“那种”对亲情和务实态度,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