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歌舞伎江户京都日本文化野郎明治文化 |
歌舞伎
歌舞伎,被誉为日本的美和舞台之粹,是一种传统的由男人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可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68),但至今仍很流行。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这种文化综合了很多种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的舞台技术,包括一个从主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走道(花道),一个用于场景变换的旋转舞台,和一个大的地板门,可以将布景上升至舞台上。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配有色彩鲜艳的化妆,最著名的是引人注目的化妆艳丽(隈取)的风格,在三昧线音乐的伴奏下,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
不论男女,艺伎在表演时会把自己的面部和颈部涂白,化上很重的妆,在头上梳起体积很大的古典盘头。他们穿着的华丽和服均由手工缝制、价格不菲,并且衣领处开口很大,有意向后倾斜,露出白皙的脖颈,完全有别于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普通和服。据说,这也是其中的女艺伎们最性感、迷人的地方,但也因此让这项纯粹的舞台艺术被人误读为带有色情成分。
[阿国歌舞伎]
歌舞伎舞最初起源於出云大社的女巫「阿国」,为劝募修复神殿的经费,来到京都所表演的一种叫做<念佛舞>的艺能。当时在寺庙和神社中常举行酬神祭,「阿国」也以此名目开始表演歌舞伎舞,後来还借用[能]的舞台,而大受欢迎。此时正值
「歌舞伎舞」一词最早出现於史料的时间是1603年。井少五在现在的汉字中写成歌、舞、伎,但它原先是由「井少仁」而来的,其意为「异於平常的新倾向」。故名思义,歌舞伎舞是和传统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风俗舞。
当时都市中设立了许多游里,并出现了大批的游女,她们以华丽的团体舞蹈在门口招揽顾客,後来这些游女便被称做「游女歌舞伎」。此时不但伴奏中加入了三味线,她们也组成艺团不停地巡回表演。此外,各地也都成立了游女歌舞伎座而风行全国。但是宽永
後来,因接受了剪掉若众的象徵----浏海(
自女歌舞伎时代至若众歌舞伎时代,演出内容以舞踊为主,演员以女主角为中心,至野郎歌舞伎时代已改以台词对白为主,剧情则以男人对女人,好人对坏人的配剧为中心,及至元禄时代(
此时,在都市商人阶层经济成长及财富累积的背景下,各式庶民文化蓬勃发展。在江户,市川团十郎所创始的荒事,和以武士阶层为中心所形成的新兴都市粗野风气相符合,而广受欢迎。在京都,以板田藤十郎为代表,确立了和事的演技模式;此外,团十郎自编自演的狂言剧本,描绘当时的社会百态,以殉情、犯罪等作为题材的作品,都是此时期所产生的。
此外,日本戏曲的开花期可说是在近松门左卫门的时代。在他的作品中,歌舞伎的脚本约有
人形净琉璃在宝历末年逐渐衰微。歌舞伎在剧曲构成及演技演出上都受到人形净琉璃的影响,而再度活跃起来。特别是这个时期的舞台结构更加发达,升降及旋转舞台等设备使演出更富变化。
从[上方]到[江户]时代
代表文化文政期的鹤屋南北(著有「东海道四谷怪谈」),他不描写在封建道德和武士社会伦理束缚下生活的人们的悲哀与空虚,而充分描写出因本能欲望而自由奔放地活著的人类的韧性与坚强。
幕府末期江户歌舞伎的集大成者是川竹默阿弥,在他的作品中常以英雄化的市井恶棍为主角,而他也自许为「白浪作者」。
[明治年间]以後
明治
现在的歌舞伎在古典和新作方面都有许多尝试,并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然,艺伎行业的门槛很高,除了要掌握传统日本舞、传统歌谣、三味线演奏技艺外,甚至还要精通茶道、吟诗等。尽管昔日的繁华不在,但时至今日,艺伎在日本仍是一项受到尊重的职业。艺伎不是艺妓,她们卖艺不卖身。艺伎的收入也颇为丰厚,最近兴起了很多艺伎学校,受到一定得追捧。
在跳舞时,艺伎或空手或手持折扇,节奏缓慢,一停一动均有讲究。为吸引游客,除了舞台表演外,艺伎还会和游客一起互动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