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传习录》下166

(2013-08-17 22:20:53)

165

   原文: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①,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先生曰:“‘蒸蒸乂,不格奸’②,本注③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舜徵庸 ④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薰蒸,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此是舜动心忍性、增益不能处。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⑤,请问。

  先生曰:“‘韶’之九成⑥,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⑦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⑧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 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①扣其两端:语出《论语.子罕》,原文“子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②‘蒸蒸乂(yì),不格奸:语出《尚书.尧典》,原文:“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大意是:瞽叟的儿子(指舜)父亲愚顽、(后)母暴虐、(兄弟)象傲慢,舜都能尽孝悌以感化他们(令其良知自我发觉而改进),臻于家庭和谐,循序渐进地去熏陶感化他们,不以杵逆激化他们的方式待之,以避免其奸恶之行发作。

 ③本注:宋代学者蔡沉(1167—1230),在其著的《书集传》中,将“蒸蒸”注解为“进进以善”。另陈荣捷先生注解说,此处“进进于义”中的“义”即是“善”的意思。

   ④徵庸:语出《书经.舜典》,原文“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大意是舜三十岁被召来用事,在其职位上干了三十年。

 ⑤未达:这一节为钱德洪所问,指钱德洪未达。

  ⑥九成:乐每一段终结称为一成,九成指九乐章。下文“九变”亦指九成。“韶”为舜的乐,“武”为武王的乐。

  ⑦尽善:《论语.八佾》中有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⑧元声:古代律制,以黄钟管发出的音为十二律所依据的基准音。故称元声。

  译:

阳明先生说:“有一普通的百姓来向孔子请教,孔子也并不是预先就有了知识来回答他。他的心中也只是空空的,但是孔子能点拨来者自知的是与非两方面,并给他做一一剖析,一普通的百姓的心就会清楚明白,一普通的百姓自知的是与非,就是他本来就有的天生准则。即便圣人聪明,如何能对这种准则进行一丝一毫的增减呢?一普通的百姓只是不自信,孔子给他做一一剖析,就已经将道理讲得洞明无碍了。如果孔子对一普通的百姓讲话时,只是对他讲些外在的知识,就不能做到揭示一普通的百姓本人的良知,道、体也就被割裂为二了。”

阳明先生说:“《尚书》中说的‘蒸蒸乂,不格奸’(淳厚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去格奸这一事物的)这句,本注上说象已经逐渐向‘义‘靠拢,不至于再干出大奸大恶的事。舜被征召用事后,象犹然整天算计着杀死舜,还有什么大奸大恶的事比这个更恶劣的呢?舜只是注重自我修养,严于律己,用自律自制去感化象,而不去直接纠正象的奸恶之行。文过饰非,这是恶人一贯的姿态。若是舜去指责他的过错,反而激发他的恶性。舜开始时导致象要杀害自己,也是由于希望象变好的心太急切,这是舜的过失之处。经历过挫折之后,才知道功夫只要在自己身上下,不去责备他人,所以最后能够达到兄弟和睦。这是舜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地方。古人的言语,都是自己经历过后的(心得之言),所以说得亲切,流传给后世,仍然能委婉地合乎人情,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如何能体会到古人用心良苦之处呢?

阳明先生说:“古代的乐教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现在唱戏的还称得上和古代乐教的意思相近。”

  钱德洪不明白,请阳明先生进一步解释。

  阳明先生说:“《韶》乐的九章,就是舜的一本戏曲;《武》乐的九章,就是武王的一本戏曲。圣人一生的实事,都浓缩在乐中,所以有德的人听了,就知道他的尽善尽美之处或者尽美而没有尽善之处。像后世作乐,只是作一些词儿和曲调,与民俗风化没有一点儿关联,怎么能教化人民、敦厚风俗呢?现在要民俗返朴还淳,就把现在的戏曲拿来,将其中妖淫的词调全部去掉,只挑选忠臣、孝子的故事,使得愚昧无知的大众人人易懂,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起他们的良知,这对风化有益处。然后古代的乐教才可以逐渐恢复。

  钱德洪说:“我寻找元声却找不到,恐怕古乐很难恢复。”

  阳明先生说:“你说说你寻找元声是从何处寻的?”

  钱德洪回答说:“古人制造律管来侯气,恐怕就是寻找元声的办法。”

  阳明先生说:“如果要用芦灰米粒来寻找元声,就如同水底捞月,怎么能找得到呢?元声只能在你心中来求。”

  钱德洪问:“心中如何求?”

  阳明先生说:“古人治理天下,先把人心培养得平和,然后才能作乐。比如在这里咏唱诗歌,你的心气平和,听众自然感到愉快而有兴趣,仅此一点就是元声的开端。《尚书》中说‘诗言志’,“志”就是乐的根本;说“歌永言”,歌就是作乐的根本;说“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求和声,和声就是制律的根本,又何曾到外面去寻求呢?”

  钱德洪问:“古人制管侯气的方法,是依据什么而来的呢?”

  阳明先生说:“古人在心中具备中和的本体后才作乐。我的中和原本就和天地之气相对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是去验证我的气是否真的中和,这是制成音律以后的事,并不是依靠此来制成音律,现在要用灰管来侯气,必须先选定冬至日,但冬至日的子时,恐怕又选定不准,如此又到哪里去选定标准呢?

析:

人世茫茫,到处都有是与非。正确的东西都是正确,错的东西总是错的。但是正确的东西有时不被接受,错的东西却有时得以流行。这些无非是世俗的现象,但在圣人眼里,是与非始终都不会颠倒的。

为此告诉教育者们应因人而异去点拔,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看你如何激发。

开导人,做人的思想工作,关键不是施加外力去纠正他,用外力强行去纠正别人,往往适得其反,欲益反损。关键是激活他内心本来就有的良知,让他发自内心地主动去认识事理。

  其二,依旧是“春秋责备贤者”的传统思想,象的行为恶劣至此,阳明却没有提一句象该怎么怎么办,完全是拎着舜说事儿,说“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这些话如果拿到现代这个讲求人人平等的时代来说,完全是无稽之谈,你处心积虑想要杀我害我,最后还落得个我的不是了,天下岂有此理?但是圣贤之心和佛门说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切问题到我这里为止,我力所能及的责任,绝不推给别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语出《孟子》!”这里强调的就是圣贤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绝对不能把自己混同为不明真相的普通大众。

 

古人云:“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大乐是人们欢欣、喜悦的产物,欢欣从平和中产生,平和的境界从道中产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定,一切都顺应正道,音乐才可以创作完成。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之乐,必须节制嗜欲。只有嗜欲而不放纵,才可以专心从事创作音乐,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因为真正的音乐,全在人们的“良知”中存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