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正朴茂 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

(2009-07-18 09:58:19)
标签:

书法

隶书

笔法

韩敬德

文化

 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

 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

    韩敬德先生是一位以隶书创作为主打的书法家,他幼承家学,7岁临书,19岁拜刘炳森门下,为其入室弟子和得意门生。他精研前人名作,博采众家之长。对二王诸帖,苏、黄、米诸家,下过很深的功夫。拜刘炳森门下后,尤喜隶书,每日研习不辍,终有所成。纵观韩敬德的书法,规矩俨然,而清灵飞动;圆润流畅, 而线条凝重;字形方正,而仪态潇洒;结构严整,而端正朴茂。字形充满变化,长扁相间,因势而生,风格独具。刘炳森先生称其“少年老成,才气逼人;书法高古博大,沉实生动;瑞德草堂后继有人,当击掌相庆”。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1938年生,生前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他的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风朴茂淳厚;然而多年来,其画名却为书名所掩。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书道艺术造诣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隶书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书法始终存在着继承与发展,追古与创新。但我认为书法应该是继承胜于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继承。继承就是要讲究传统,点画有出处,笔墨有来路,运笔有法度。创新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

    韩敬德先生师师而不泥师,将刘炳森的隶书技法和历代碑帖的精华汲为己有,融会贯通。在隶书的变化、笔道繁简的处理、行气章法的安排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点鲜明,他的书法取法与《华山庙碑》、《乙瑛碑》的面目极为相似。他的隶书突破了汉隶“一波三折”的传统体式,融入了许多行草笔意于隶书之中,加强了隶书用笔的动感,凸显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情致,将隶书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形成了墨色酣畅,线条凝厚,结体严谨,工稳俊丽,飘逸开张,大气浩然的个人风格。逐渐从“貌秀”、“骨秀”、步入“神秀”的境界。

    隶书,相比较于其他书体,有着更强的装饰味道。有的人在结构造型上下功夫,有的人在线条上下功夫,很容易带有机械的匠气。而韩敬德书法的功夫在于线条的搭接。无论是横线、竖线、斜线以及各种点的搭接,他都非常用心。搭接点浑然一体,非常结实。极尽的使用了线条两端丰富性手法,让线条搭接姿态丛生,趣味横生。这些局部的巧妙处理也是不着痕迹的,并没有因为对于细节的处理而破坏作品整体的大气象。通观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那种厚重、沉稳、古茂、金石味、书卷气。

    在用笔上,韩敬德先生讲究匀净。他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特别的偏好。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韩敬德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加大了书作的体积感、视觉张力和感染力。
  在结字上,韩敬德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韩敬德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每个字的空间分割,笔画位置、方向都处理的巧妙、合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这种不事张扬、不着痕迹的踏雪无痕功夫,没有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做不到的。

     在章法上,韩敬德隶书线条平稳、粗壮,看似变化很小,然而对于用笔的精度和讲究程度是非常高的。从那一招一式、那种沉稳、那种精致的用笔过程来看,他对笔法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隶书基本都是汉隶图录,而汉隶基本都是碑刻,对于笔法的研究有着很大的难度。很多人用楷书笔法写隶书,很多人不计笔法,很多人信笔为法。而于隶书笔法做精致研究和表现的,甚至对隶书笔法形成严格、精致体式的似乎很少。这一点,仔细分析韩敬德的隶书作品不难发现他的高明之处。也正是这种对于隶书用笔精度和严格体式的研究,使得本来厚重且难于有变化的线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他保留了隶书线条中段的厚重,同时又把线条两端形状丰富起来,这种对于线条细节的表现,恰恰就是对于隶书笔法的丰富和韩敬德隶书的个人风格之所在。

    古今临书者都不少,有的越临越差,画虎为犬,有的只是停留在外形上。即便是字的外形很像,但字缺乏内涵、气势、神韵。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足以假乱真,而韩敬德在临摹刘炳森作品的时候,有意识地抛开原作,尽量地利用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大脑中所储存的原作的和原作相关联的信息,包括其自身对于书法的认识,结合到一起,生发于笔墨之间,使作品委婉曲折地徜徉于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之中,这类作品洋溢着一种神秘的气息,难分你我,犹如清晨立在雾气昭昭的丛草之间,远望而去,一片氤氲,不知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神秘之境飘然而至,活脱一个刘炳森再世!

    书法创作讲究的文化功底、国学修养。古人有“三分书法、三分绘画、四分读书”之说。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应属凤毛麟角。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他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韩敬德3岁就能诵读三字经,5岁能背唐诗百首,初中毕业时就已通读厚厚的《古文观止》,这为他日后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化基础,也为他的书法作品埋下了传统文化的因子。成年后又将阅读范围拓展到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使他能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触角,审视这门古老的艺术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优秀者总是走自己的路。”韩敬德刚届不惑之年,其创作成果已十分喜人。他相继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烟台美术馆举办过大型书展,去年又在美国洛杉矶成功举办了书展,他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被世人所瞩目。

    韩敬德先生身为五台山居士,为人沉稳,不张扬,不奢华,老实做人,俯首研艺。因为长期的书写、食素和缺乏运动,使他本来就单薄的身体愈显单薄。我对韩敬德先生这样的书法家便油然产生无限的敬意。他离不开书法,这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几乎是为书法而生,书法也几乎是为他而在。书法之于韩先生,那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书法的一切的一切才能得以支撑。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书法才得以在继承传统中得以发扬光大。在他的躯体中,勃发着一种超人的激情。每当一幅作品完成,他就会涌现出一股力量、一种激情。眼睛放射出一种异样的眼光,明亮、粲然。我从中看到了书法的希望。

 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

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端正朴茂 <wbr>俊逸洒脱--评韩敬德书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