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bmiddle/610dc339g74e4122e1479&690  
     
在这座消失了的大厦,我曾工作过5年
    深圳发展真是太快了,仅以深南大道为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升级,新的高楼大厦不断地生长,一些早期建筑被拆除了,比如与地王大厦隔马路相望的摄影大厦,仅仅屹立了10年,就因城建规划于2000年5月消失了,她的位置,成了一片绿地,供人们休闲……
  
 1994年我来到深圳,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深圳市作协,就在当时深南东路207号的摄影大厦。听人说,这座6层的大楼由深圳摄影学会自筹资金建立起来,1990年落成,成为了中国第一座摄影大厦。这在当时也成为一个轰动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来的时候,紧靠摄影大厦西侧的地王大厦正在建设中。那时,我每天看着地王大厦在拔高,却听不见一点建筑的嘈杂声,听人说,这是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初到深圳,我住在距离深南东路起点不远处的新秀村。下班之后,我常常挤不上运行高峰期的10路公交车,索性我就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回住处,后来就养成了习惯。深南东路有很多商铺,夜晚极为瑰丽,满街灯光,如漫天星汉,五颜六色。似有似无地看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就会让自己躁动的心情归于平静。每当有内地的朋友来,我喜欢带他们站在人民桥上看深圳灿烂辉煌的夜景,并与身后闪烁的霓虹灯来张合影。
   
在深圳市作协,我工作了近5年,主要负责组联工作,作协的老会员、转会的会员、新入会的会员,总是接连不断地来到深南东路的摄影大厦,来递申请、办手续,交流创作信息等,他们以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心滋润着我,照耀着我,带给了我一大片澄明温暖的时光。我和他们常常站在作协办公室的窗前,打量着深南路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发出同样的感叹。记得那时的柏油路中间,还矗立着高大雄伟的棕榈树,后来因为扩宽道路,才把路中间的树木移走的。
   
冬春之际,偶尔起床早,我也喜欢走路上班。冬天的时候,紫荆花与勒杜鹃洋溢着热烈的粉红,将深圳装扮得格外美丽。南方的落叶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树木一面抽枝发芽,新绿点点,一面却又落叶飘飘,真是别有一种美丽。
  
1995年4月,我搬到了福田区石厦村居住,每天下班后,我都喜欢穿过地王大厦对面的约有500多米长、全是铁皮屋连成的商贸一条街,那里卖服装、卖布匹、卖日用杂货的小店大约有上百家,喧闹而祥和。不管兜里有没有银子,我喜欢把自己隐藏在热闹的人群里……
   
春去秋来,我走在深南路的澄澈和湛蓝里,走在深南路花香四溢的气息里。从1994年到1999年底,我每天都要从深南路上走,我看到了地王大厦这座摩天大楼于1996年完工,知道她以“两天半一层”的纪录刷新了“深圳速度”,以383.95米的楼高同时重塑了深圳的高度,建成了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我看到了宏伟的第一家深圳书城的开业,我看到了与地王大厦遥相呼应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是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深圳的建筑物似乎比季节和植物变化得还要快。几日不从一个地方经过,再去那里,可能就会有一座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了。记忆最深的是,有一个人开着车找作协,给我们的主席打电话,说转了几圈也找不到摄影大厦,主席诧异地说,“摄影大厦就在地王大厦东边,你怎么说找不到?”当那个人终于来到作协时,还幽了一默道:“呵呵,怪不得我找不到,你们摄影大厦小得好像是地王大厦是洗手间!”
   
忘了是哪一年了,地王大厦对面的商贸一条街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随后就是繁忙的建筑工地。2004年12月,总建筑面积达18万多平米,拥有6层商用楼面的深圳万象城就在原商贸一条街的旧址上开始营业了,这是一座号称是“深圳最大、华南最好、中国最具示范效应的超大型室内购物中心”,首度面世便震惊业界。万象城有着上好的购物环境,每一层都设有供休息用的长椅,整个商场清爽宜人,让人流连忘返。有人曾计算过,如果把万象城里200多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独立店铺都转一遍,一天的时间也不够。
  
从2000年起,我的家搬到了梅林关一带,没有机会天天从深南东路走过了。但偶有闲暇,我还是喜欢到书城逛逛,到地王大厦吃吃麦当劳或者西餐……
  
从地王大厦走出来,我多半会漫步到已经拆除的摄影大厦旧址,去重温往日的记忆,虽然摄影大厦的消失已经成为如烟往事,但是却带不走我心底深深的记忆。我生生地觉得,阅读一座城市的变迁,便是在阅读城市的“根”,阅读我们的血脉呀!
  
别了,我的摄影大厦!那些细碎的记忆,细碎的怀念啊!虽然我们永远离别了,但我的生命里将永远有你的呼吸!
     
(本文刊载2010年3月11日《深圳商报》,获“我的深南大道“征文二等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