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015-02-07 12:21:52)
标签:

皮亚杰

儿童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king

分类: 玩转教学

       

    皮亚杰的实验在告诉我们:孩子表现出孩子该有的认知状态,就是“对”,即使是与事实不一样的错误答案,也是“对”。通过视频,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阶段孩子思维的方式,更加的“读懂”孩子。作为孩子的玩伴,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什么?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运算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有四个重要特征:

 

1. 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 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 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 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 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 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 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划分标准

 

皮亚杰运用阶段这一概念,不仅指个体某一发展时期所达到的水平或所表现的行为特点,而是有其严格的含义。他认为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必须符合3个条件才能成为阶段:

 

1. 活动相继出现的顺序必须是固定不变的。行为的获得有先后顺序,不能跳越或颠倒。所有儿童都按同样的顺序经历认知发展的各阶段,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例如,27岁幼儿最初都不知道将一个泥球弄成香肠样时外表虽然变了,但粘土的多少仍然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犹疑;直到7岁以后才有守恒的概念。至于各阶段的时间界限则只是粗略的估计。阶段虽与年龄有联系,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每个人经验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这会加速或推迟甚至阻碍某一阶段的出现,因此,各个阶段的年龄范围的个别差异很大。

 

2.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一结构决定着个体的外表行为,能说明该阶段的主要

行为模式。例如,27岁的幼儿之所以没有守恒概念是因为存在“自我中心”观念。幼儿把注意集中在有限的信息上,不能同时注意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和其间的关系,将泥球弄成香肠的样子,使他看到泥球变长了,就认为粘土也增多了。儿童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组织自己的行动和思维,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旧结构不断改组,新结构不断形成。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基础核心的认知结构调节各种认知活动,因此,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各种同类性质和水平的活动,从而表明其智力发展水平。

 

3. 整体结构是连续整合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每一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具有整体性,不是并列或混合在一起的一些无关的特性,各阶段间不能彼此互换,每一整体结构源于前面阶段的整体结构,是对前面阶段的完善,并为下面阶段打下基础。例如,02岁阶段中的客体永久性观念是以后711岁阶段形成守恒概念的一个整合成分。

 

主要阶段及特点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共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其特点:

A. 泛灵论。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B.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C. 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D. 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E. 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液体守恒的实验。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的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的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在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特点如下:

A.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B. 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C. 可逆与补偿。本阶段的个体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最后,很多儿童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的水平,而且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解决皮亚杰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应依据个体的发展情况而定。



http://s8/mw690/001Mc6csgy6OL7BSOjR17&690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TITLE="皮亚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King叔叔不是King夫夫」

公众号:Kingfufu2014

共同分享,让我们一起成为宝宝身边最“忠诚”的陪伴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