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童年》中外祖父的艺术形象

(2015-06-05 20:45:32)
标签:

情感

论《童年》中外祖父的艺术形象

熊文雨

说起《童年》,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之一。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比如风趣善良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如圣徒一般仁厚的外祖母,许多人都竞相讴歌他们,并写书评来评价他们。但与众不同的是,本文要评价的却是外祖父,一个在许多读者心目中不大“正面”的人物。

可以说,外祖父的确不大正面。

他专横、残暴。家里人人都害怕他这位一家之主。他稍有不称意,便大发脾气,打骂外祖母和阿廖沙。阿廖沙染坏了一块桌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更过分的是,有一次,他竟当着阿廖沙的面打外祖母,一点儿也不注意他这种没有风度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贪婪。分家之后,他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只把一些破烂留给了外祖母,靠放高利贷为生。

他冷酷无情。在“小茨冈”被十字架砸得奄奄一息,外祖母等人都为他的即将死亡而悲痛,指责舅舅们的恶行的时候,他却只惋惜 “小茨冈”的死对他带来的利益损失。在染坊着火后,他只给了一点钱,就把跟了他半辈子的,因大火而双目失明的格里戈里给打发走了,而不顾他今后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任何人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外祖父也有他好的一面。

他并不是不爱外祖母和阿廖沙。从他与外祖母、阿廖沙抱头痛哭的情节可以看出。此外,他还给阿廖沙讲过故事,在打过阿廖沙后跟他带来点心。

他曾给阿廖沙讲述过他年轻时奋斗的历程,从这可以看出,他年轻的时候也不失一位“有志青年”,“我突然觉得这个干瘦的老头变得高大了”便是阿廖沙对他经历的真实感受。

正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厉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外祖父也不例外。

他的阴郁、暴躁主要是因为他孩子的不争气,“咱们想把他们放在篮筐里,可上帝偏偏给了我们一个坏筛子”就是他的无奈情感的体现。两个舅舅总是吵着分家,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分家之后,米哈伊尔舅舅隔三差五地来他的宅子闹事,弄得他不得不和他的儿子打架,他又愤怒,又伤心,又好笑。

他的贪婪则是因为他家道中落后生活的窘迫。

高尔基之所以塑造了外祖父这一艺术形象,正是为了反映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中下层小市民的悲剧生活,所以外祖父值得同情。

总之,外祖父是一个既贪婪、残暴、冷酷而又爱亲人,值得同情的一家之主的形象,谁都不能说他是一个绝对的坏人,当然他的缺点也有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