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转

jys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templates/default/images/star_level1.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
"(语法)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感想,困惑和求解 [复制链接]查看:229回复:31#
t
T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images/groupicons/member.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有时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观点:"(语法)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反例的例举,注定是“个别的”例举,不可能做到穷尽。除非索性直接否定“例举”作为论证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如果例举和归纳法一道被当做是“不科学”的,那演绎法在语法研究中是不是理所当然地就是“科学”的呢?显然,作为演绎得来的推论,仍然需要通过内省的语感判断,才能确认其正确与否。如果研究者提出的论点连自己的语感都不能说服,还怎么敷衍成文呢。 但是矛盾在于,理论驱动型研究在验证假设的时候,实际上不也是在通过内省例举个例吗?鼓吹个别反例无效的研究者,恰恰在内省语感测试的时候使用着个别举例的论证方法。有趣的是,他只采信了有利于他的论点的个别举例,然后说,“OK,我承认确实存在不利于我的论点的举例。但是我不在乎。它们对我的论点的攻击无效。” ——换句话说,就是从个别举例出发可以建立理论,但是从个别反例出发不能推翻理论。 对这种思路最直接的一个反驳就是,如果A从同一理论范式或者同一派理论内部,为B的论点提出了反例,B有义务正视和回答这些反例何以会存在。即便A和B处于不同的理论范式或学派,B也应该对反例的价值——说大一点,语感判断的价值——有足够的审视。 也因此,一直有个疑惑萦绕心头: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如何认识“语感判断”作为论据的信度和效度的上限? 后学无知,绠短汲深,不知道表述得是否清楚。请各位前辈和方家指津。 |
默而识之,不违如愚。
|
|
kingsky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templates/default/images/star_level3.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
2#
t
T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images/groupicons/moder.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一般认为,推翻一个理论只能从理论内部区寻找它的内部矛盾或它的不自洽现象。 为什么说个别反例无法推翻一个理论呢?我觉得是因为个别反例只能说明该理论还无法解释该反例,而不是一遇到反例理论就不成立。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其效度范围,总有些现象该理论无法解释(否则该理论就死掉了),这也是理论总是能够被部分证伪的原因之一。在反例面前,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反例提出理论补充,或“升级理论”,使之能够将所出现的反例纳入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 不知道我的回答对不对。 其实,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离开特定条件或范围,理论自然不成立。 |
jys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templates/default/images/star_level1.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
3#
t
T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images/groupicons/member.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谢谢金老师的拨冗解答。受教了。思维上打开了很多。
看帖的时候,联想起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从一个角度或者层次看是特例或者反例的,从另一个角度或者层次看就没有什么特别,不成其为特例或者反例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大概论者如果侧重于“变”,就更注重具体事实的发掘;如果论者侧重于“不变”,则更注重普遍一般性的阐发吧。 |
默而识之,不违如愚。
|
|
昆玉朋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templates/default/images/star_level3.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
4#
t
T
http://www.eastling.org/discuz/images/groupicons/member.gif转" TITLE="理论只能由理论推翻,个别反例不能推翻理论。
语感问题确实值得探讨。迄今为止学界好像谈得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