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名词的偏误分析
0901438
一、
偏误
一些人认为一种语言的习得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比且加以改正的过程,所以错误必不可少。而一般的错误并不等于偏误,错误是偶然的,而偏误却有他出现的原因与规则。掌握偏误出现的原因并且加以分析,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偏误分析势在必行!
而名词在实词中可以说起着执牛耳的作用,所以对于名词的偏误分析更是迫在眉睫。现在我们以名词为例,分析名词偏误的类型。
二、名词偏误类型及成因
语言学家将偏误产生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类:缺漏、误加、误用以及其他类型。现在我们通过例句加以解析。
(一)缺漏
造成名量词缺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母语负迁移因素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词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上学期他有两
功 课没
考
好。(这里应在功课前加“门”字,汉语名词一般与量词搭配。)
(二)误加
在有些汉语名词尤其是不可数名词前,并不一定都要加量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过度泛化造成误加量词的偏误【例子不对】。如:
我来到了大学,要好好学习着。(学习表示一种静态的动作,在这里不能与着连用)
修改:我喜欢吃鱼,尤其是那条红鱼。(条,本为鱼的量词,但是这里表示种类,用条则显得过于具体。)
(三)误用
误用主要是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使用上出现的一些偏误,这和汉语量词丰富的特点有关。学习者面对大量的量词,要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正确搭配,是相当困难的,出现偏误的几率也就高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有误,如:
我喜欢那头猫,又温顺又漂亮。(“头”一般用于大一点的家禽,例如猪、牛,而“猫”用只较为稳妥。)
B、名量词修饰的名词中心语有误,如:
我不太明白这首文章。
(说明:文章通常和“篇”搭配,而“首”则常和歌曲搭配。)
C、该用序数词而误用方位词,如:
到了下个天,他回来了。
(说明:“下个天”应为“第二天”。)
D、错序
(a)“数词+名量词”作定语时位置有误,如:
我们今天买了火车两张票。
(说明:汉语中被修饰的名词前有几个定语时,说明名词性质或特点的定语离中心语最近,数量短语则要放在这类定语的前面,离中心语远一些。再如:一张飞机票。)
(b)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作补语位置有误,如:
我在中国学习汉语两年,但是汉语不太好。
她睡觉一整天了。
E、杂糅
[归为杂糅可能不合适,这属于词序问题】
她买了一条衣服她不喜欢的。(She
has bought a dress that she doesn't like)
很重要买一个《中华字典》。(It's important to buy
Chinese Dictionary
)
修改:我爱打球很累人。(我爱打球,但是打球很累人。)
F.普通名词误用
她今年二十年,我二十一年。
结婚以后他们很恩情。
G词尾“们”使用不当。
三个女孩子们把鲜花送给代表了。
我们的老师们是中国人。
留学生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以上的各类偏误。从偏误产生的表象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是从偏误的性质来分,这些偏误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义辨析不清;②语用意义不清,即不能正确地掌握名词的使用环境;③搭配用法不明;④语法结构不清晰;⑤词性区分不清;⑥词语的色彩区分不清;⑦语序把握不准。
三、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际的迁移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在对具体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所拥有的思维、文化和逻辑能力会使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推理和类比。这是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不够精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解释以及没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没有很好的工具书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刘春梅在她分析《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中曾提到:“做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几种比较权威的、常用的语文学习词典。在《现代汉语》、《8000词》和《新华词典》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释义模式,常常是N单和N双一者为另一者的释语,或N单和N双的释语基本相同,词条所举用例有限或没有,《8000词》的英语翻译与教材情况基本相同,N单和N双常常使用相同的英语词汇翻译,像‘分钟’、‘点钟’这样的常用词,《现代汉语》中竟没有收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无数次翻阅这些工具书,也很难从有限的词条用例中发现N单和N双的差别。”
对于现有词典的名词释义方式,曾有学者做过探讨。符淮青在他的《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详细探讨了“名物词的释义”。“名物词,指动物、植物、矿物、器械、日用器具、用品等等的名称,以及其他众多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名称。它们是名词。定义式的释义(种=种差+类)是解释这类词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释义不同,表达上的变化,定义式释义在运用中有各种变式。”许德楠在其《名词特点与汉语辞书编纂》中谈到:“一部汉语语词词典所收词条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辞书对名词多从语义上加以解释,而较少谈及它们的词法的、句法的特点以及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道娟曾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动词、名词、形容词同一义项释义对比研究》中,详细的考察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释义模式的变化,提出了另外两种名词的释义模式,即比喻式释义和语词式释义。所谓比喻义释义即在对名词的定义式释义的基础上指出其比喻义,如“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而所谓的语词式释义是只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释义,如“基点:中心,重点。”而符淮青在其《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曾指出:“词由比喻产生的表名物词的意义,‘比喻’二字表示现义和原义的联系,其余词语仍可归如上面分出的各种类型的释义中的第三种释义。”而其所谓的第三种释义是“‘种差+类’组成偏正词组的定义式释义。这种方式有时添上列举被释词表示的事物的个体或各个品种的内容。”所以,比喻式释义仍然是定义式释义的一种。因此,目前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主要采用了定义式释义和同义对释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传统词典常用的两种定义方式。目前词典所用的这些释义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它们的“循环论证性”。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名词中的具体问题曾做过探讨,如邱立坤曾在《单音节名词的释义模式和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中对具体问题作过探讨。
总之,汉语中的名词偏误绝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在这方面的局限,有待于未来的语言工作者继续研究……
090143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