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词偏误分析 0901457

(2011-03-02 17:51:39)
标签:

中国

偏误

离合词

误用

不及物动词

杂谈

 动词偏误分析

   初级外国留学生在动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较多,大致可分为四类:语序、缺失、赘余、误用。通过对动词偏误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偏误主要原因是由于1、母语的干扰和已习得知识的干扰。2、学习不够深入,对汉语动词的掌握不够好,模棱两可。3、交际策略的问题。4、汉语动词本身具有意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这使部分留学生在一定阶段对汉语中某些特殊的语法知识、构词规则不能很好地掌握。

 

一、误用

1、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A.不及物动词误带了宾语。如:明天出发北京;打球了三个小时。

B.及物动词没有带宾语。如:

C.离合动词带宾语。如:我见面了小李。

2、动词和名词的误用:

A.动词误用为名词。如: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B.名词误用为动词。如:他几天没睡好觉,昨天吃了药,一连睡眠了12个小时。

3、动词和形容词的误用:

A.动词误用为形容词。如: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B.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如:他雪白了墙壁。(把墙壁刷白了)

4、词义不明误用:我想出(离开)家。

5、离合词的误用:

A.离合词误带宾语:我和王老师谈话中国国情。

B.将动态助词”“”“直接放在离合词后。如:碰面过了

C.插入数量补语时,”“放在数量补语后面  如:见几次面过了

6、动宾格搭配:如:祭奠烈士的墓地(应为祭扫墓地)

7、能愿动词偏误:如:我不能打篮球,你能教我么?

 

二、赘余

1、系动词的赘余:如:她是在学校。(常见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

2、动词重叠误用:

A、动词重叠后宾语不定指:修理修理一台电脑

B、动词重叠后与正在”“组合使用:我正在看看电视呢

C、动词重叠后不能再加时量词和动量词:你等等我一会儿。

D、离合动词整体重叠:如:见面见面

 

三、语序

1、动宾词序错误:我快要去火车站他接了。

2、多个动词语序有误:我去决定参加晚会。

3、趋向动词偏误:我来从中国

4、此外,学生在使用离合此时也存在大量语序问题,有必要单独列出:如

A、趋向位置补语有误: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她却突然生病起来。

B、结果补语位置有误:洗澡好,我们就去睡觉。(洗好澡)

C、时量补语位置有误:她看书了两个小时。

D、带情态补语时有误:他抽烟得非常凶。

E、动量补语位置有误:他们见面过几次。

 

四、缺失

1、系动词的缺失:他(是)来自美国的学者。

2、其他缺失:打球(打)了三分钟

3、她放杯子在桌上。(把杯子放在桌上)

4、下次考试你一定能(有)好成绩。  

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根据动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有效地纠正动词偏误。首先留学生必须加强对汉语的学习,了解更多动词的用法,包括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离合词的用法,动词重叠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加强对动词的学习是有效规避动词偏误的关键。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母语对汉语的干扰,用汉语进行思维,大量阅读,形成一定的语感。最后,作为一名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动词偏误的讲解,帮助同学熟悉动词,使用动词,辨析动词。

                                                

参考资料: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戴国华.日本留学生汉语动词常见偏误分析. [J]2004

 [ 3] 赵春利. 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 3) .
[ 4]
李春红.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 J] . 八桂侨刊, 2004,

 [ 5] 冯丽萍, 盛双霞. 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 3) .
[ 6]
麻彩霞. 浅析动宾式离合词[ J]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2005,
[ 7]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增订本) [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 8]
林杏光. 论词语搭配与研究[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