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词的偏误分析  (0901448)

(2011-03-01 22:31:32)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生作业

    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中介语系统中,词语偏误是大量的,而且是几乎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的。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发生的词语偏误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有效的防治偏误的发生,成了汉语教师与教学法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中的“动词”时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做一些分析,并就防止偏误发生的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 动词偏误的类型
  ( 一) 语法层面的偏误
1. 谓语动词与状语的语序位置不正确。例如:
  (1)他随心所欲的态度引起同事们的反感, 使他孤立在公司。
  (2)这个权利过渡从学校到学生。
  (3)冬天爬长城时, 下雪了, 地很滑, 只好攀登用旁边的梯子。
2. 动词宾语、补语、状语等连带成分及介词的缺失。例如:
  (1)这篇文章废话太多, 我好不容易编辑。( 缺少补语)
  (2)部长把一个星期的售货总额汇报经理。( 缺少介词, 汇报“给”经理)
  (3)今天要去银行兑换。( 缺少宾语)
3. 词的赘余。例如:
  (1)我倾向于喜欢吃东西。

  (2)现在情况处于占上风。
4. 同音词的误用。例如:
  (1) 我了解你, 你最近对我过渡好肯定是要我帮你什么忙。( 过度)
  (2) 我们必需汇报这次比赛的结果。( 必须)
5. 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例如:
  (1)你不要想报仇他。

  (2)我正在做饭, 不要打岔我。
  (3)由于他的错误播音了导演的声音。

  (4)紧张一解散就颤抖全身, 站不住了。
6. 离合词泛化。例如:
  (1)这次我们队打了败。(打败)

  (2)我现在也后悔跟他绝了交。( 绝交)
  (3)我轻率的一句话得你的罪的话, 我很抱歉。(得罪)

  (4)他咳了一嗽。(咳嗽)
7. 词性误用: 主要是将动词误用为形容词、名词, 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例如:
  (1)这个专辑充实反映了新潮流。

  (2)宽恕是最好的报仇。
  (3)生产计划要订得落实。

  (4)两人坐得十分靠近。
( 二) 语义层面的偏误。
1. 近义词误用: 这种偏误类型是出现率最高的, 在中级阶段大量地存在着。例如:
  (1) 你得保障我们离婚时, 把这家浪漫满屋递给我。(保证)
  (2) 老师分布了下学期奖学金学生名单。(公布)
  (3) 我们向美好的未来前往吧。(前进)
  (4) 今天的发言, 我特别紧张了, 声音颤动了。(颤抖)
  (5) 这派掠夺了政权。(夺取)
  (6) 谈了半天, 他终于固定回国时期了。(确定)
例( 1) 中“保障”是指保护( 生命、财产、权利等) , 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是指担保、担保做
到。例( 2) 中“ 分布”是指散布( 在一定的地区内) ; “ 公布”是指( 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 团
体的通知事项) 公开发布, 使大家知道。例( 3) 中“前往”是指前去, 去;“前进”是指向前行动或
发展。例( 4) 中“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颤抖”是指哆嗦、发抖。例( 5) 中“掠夺”是指抢
劫、夺取;“夺取”是指用武力强取, 努力争取。例( 6) 中“固定”是指使不变动或不移动;“确定”
是指明确地定下。
2. 搭配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动宾搭配的不合理。例如:
  (1) 他上大学以后加入学生会活动了。
  (2) 现在才要扭转政策, 不就晚了吗?
  (3) 没时间去修车的地方, 抢救坏的自行车。
  (4) 是小王和玛丽创办这个活动。
例( 1) 中“加入”多指组织、队伍等, 不能说“加入活动”; 例( 2) 中“保守”多指思想; 例( 3) 中“扭
转”指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 例如“扭转局面、扭转乾坤、扭转局势等”; 例
( 4) 中“抢救”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迅速救护, 例如: 抢救伤员、抢救危险的堤防等; 例( 5) 中
“创办”可以指“创办杂志”、“创办学校”、“创办工厂等”, 不能说”创办活动”。
3. 完全混淆词义: 这主要是老师讲解不清楚或学生没有利用好词典。例如:
  (1) 他一直对我这么好, 我一定会报复他。  
  (2) 这件事我实在没办法办了, 摆脱你帮我这个忙好吗?
例( 1) 中“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与“报答”混淆。例( 2) 中 “摆脱”是指
脱离( 牵制、束缚、困难、不良的情况等) , 与“ 拜托”混淆。
    二 动词偏误的成因
   盛炎将偏误成因大致分为5 种: 1) 语际迁移; 2) 语内迁移; 3) 学习环境; 4) 交际策略; 5) 文
化迁移。考虑到中级阶段动词习得的特殊性, 动词的偏误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母语干扰: 第二语言习得的大量研究表明,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
影响, 存在着语言迁移。影响既有正面的, 即帮助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迁移; 也有负面的,
即干扰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负迁移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学习者常把母语中词
汇或语法规则套用到汉语上。与此相同, 母语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的差异大小对第二语言学
习者也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如果第二
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动词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对一的词义对等方法进行学习, 那么母语势必
会妨碍二语动词的学习。比如“谓语动词与状语的语序位置不正确”的偏误类型。
2. 已有语言知识的干扰: 汉语的词语都是语素词语, 也就是说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通过
分析偏误语料我们发现, 被误用的词语与正确的词语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素。学生学习一定
数量的词汇以后, 对汉语的构词法和某些语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中, 他们找不到
所需的词语, 便动用脑海中的语素知识, 用一个有共同语素的词语来代替, 这就有很大的冒险
性, 因为语素不能代表词, 有的即便是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 但用法上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3. 汉语动词本身具有意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 这使部分留学生在一定阶段对汉语中某
些特殊的语法知识、构词规则不能很好地掌握。例如“把”字句、“被”字句:
  (1) 他一分钱也没有, 他要把旅行支票兑现。
  (2) 快去把这个文件上缴。
  (3) 他被这次考试的成绩灰心了。
  (4) 这次选举, 他又被当选了。
“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 尤其不能出现单音
节动词。2) 一般来说,  把0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 因此前面会带上“这、
那”一类修饰语。3)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 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4)“ 把”字短语
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 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同“把”字句一样,
“被”字句也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 也有自己的构成和应用条件: 1) 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
的, 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2) 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3) 能愿动词和表示否
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 被”字前。以上4 个例子都不符合这两类特殊句式的规范用法。
    三 如何有效地避免学生的动词偏误
针对留学生的大量偏误, 教师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是
对不同的偏误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语法层面的偏误,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汉外语言对比, 提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容易出错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出击, 防微杜渐。例如, 在处理“ 跑步”“ 打球”等离合动
词时, 直接告诉学生该词为离合词, 为使学生了解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关系、中间可以加入一
些成分, 可以把“跑一会儿步”“ 打一会儿球”作为固定格式教给学生。对于不及物动词和及物
动词没有宾语的情况也应如此处理。
对于语义层面的偏误,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词义讲解。在词汇教学中, 词义的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个词
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了解词语意义是掌握、运用这个词的重要前提。如果对词义理解错误,
或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就会影响词语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出现偏误。例如:
 (1) 这次案件超额了。
 (2) 小李的父母离婚了, 他每星期要徘徊两个人家。
 (3) 警察找到刀子后就开拓他了。
例( 1) 中“ 超额”指超过定额, 例如: 超额完成任务、超额百分之二十; 例( 2) 中 “徘徊”指: ¹在一
个地方来回地走。º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例( 3) 中“ 开
拓”指开辟、拓展。以上几个偏误句子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掌握动词的词义而造成的。
词语的运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 任何词都要在语境中出现。因此, 我们讲解词语也不
能脱离语言环境,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句子、段落中教词语, 联系上下文来开展教学, 增强
感性认识,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另外, 多义词的讲解更应联系具体语境, 因为“语境使
词义单一化,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黄伯
荣、廖序东, 2000) 。
2. 要注意近义词辨析。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存在大量意思相近的近义词, 这是为了精确地
表情达意的需要, 但由于外国留学生缺乏足够的汉语语感, 常常难以区别近义词的词义。因
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运用对比手法, 既阐述它们的共性, 又注意各自的
细微差别, 从而提高词语语义理解的准确性, 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词语。面对词典的解释, 学
生们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 难以区分两者的意义, 我们应该联系实际情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辨
析可以从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性等几个方
面入手。
3. 注意词语搭配研究与教学。动宾搭配不当是动词偏误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张志公先
生曾经指出:“在任何语言里, 词语搭配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汉语, 尤其突出。”目前我国已经
出版了几本很有价值的采用成分搭配描写方法编写的词语搭配词典, 如: 5现代汉语实词搭配
词典6( 张寿康、林杏光) 、5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6( 王砚农等) 和5现代汉语辞海6, 这为我们进
行词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 只是描写, 对于解决动词搭配偏误是不够的。我们要进
一步考察能够搭配的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特征, 并按语义特征归纳它们的类别, 揭示出词语
搭配的规律, 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 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 参考文献]
[ 1]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 增订本)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2] 吴丽君等. 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3] 赵春利. 初级阶段留学生偏误的规律性及成因分析[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 3) .
[ 4] 李春红.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动词偏误[ J] . 八桂侨刊, 2004, ( 4) .
[ 5] 冯丽萍, 盛双霞. 外国学生中文三价动词的习得规律研究[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 3) .
[ 6] 麻彩霞. 浅析动宾式离合词[ J]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 6) .
[ 7]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增订本) [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8] 林杏光. 论词语搭配与研究[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 ( 4)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