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名词偏误分析
一、常见的汉语名词偏误
名词是汉语中的一个大类,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须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有许多学者对留学生在名词学习方面的偏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在其学习名词的过程中的偏误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单双音节同义名词的使用偏误。
对非母语者来说,正确地习得单双音同义名词(也包括其他单双音同义词)并非易事,因而使用中出现偏误在所难免。了解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使用情况,统计正确使用和出现偏误的概率,分析偏误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的词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下文用N单代表单音节名词,用N双代表与N单同义的双音节名词。N单和N双的偏误常表现为二者之间的误用,即该用N单时用了N双,该用N双时用了N单。主要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义差异引起的N单和N双偏误
有一些N单和N双的词汇意义并非完全相同,而只是非常接近,或有时词义相同。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情况,就有可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使用。例如“海/海洋”,【海】大海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海洋】海和洋的统称。可见二者词义并非完全相同,不能混用。
(1)朝鲜周围三面都是海洋,在北边跟中国和独立国家协同体连接着。
(2)釜山是很挨着海洋。
(3)地球上海占大部分的面积。
(二)音节限制引起的N单和N双偏误
刘叔新、周荐(1992)曾谈到单双音节与其他词搭配时在音节方面的限制———单对单、双对双。在使用N单和N双时,留学生因为不了解汉语的这种节奏或韵律规律而发生偏误,绝大部分词义完全相同的N单和N双发生的偏误属于这一类型。例如“国/国家”,二者词义完全相同
(4)在我国家,我们没有心脏病的治疗。
(5)他小孩儿的时候跟他的妈妈爸爸到美国来了,因为他们没有钱的,有的困难,在自己的国。
(6)我们同学们却不少:四十多从十一个国来的同学。
又如“声/声音”:
(7)尽管我大声音地听着音乐还能听见了他的声音。
(8)他们从很远就听到大雁的声。
(9)我怕的不是雷声和闪光,而是她的动作和大叫的声。
(三) N单和N双在色彩上的偏误
N单和N双除了语义上可能有差异外,在色彩上也会有一些差异。N单和N双色彩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体色彩上。很多N单和N双有语体色彩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差别,例如“岛/岛屿”,除了语义上有个体和集合的差异以外,还有语体色彩上的差异。
(10)最漂亮的地方是泰国的岛和马来西亚的自然地区。
(11)日本主要由四个岛组成,它们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12)我国是由一块半岛和周围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岛组成的。
应该说这三个例子没有语义和语法的错误,但整个句子的语言风格不太统一,如果将“岛”换成“岛屿”,似乎在语言风格上更为统一,比较正式。又如“病/疾病”:
(13)心脏病,是地球上的最大的危险的病之一。
(14)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内分泌病之一。
例(13)、(14)中的“病”换为“疾病”更为合适,整个句子显得比较正式。
(四)N单和N双在接受量词修饰时的偏误
能接受量词修饰是N单和N双共同的特点,但能修饰N单和N双的量词并不一定相同。如果修饰N单和N双的量词有差异,而留学生不了解,就会出现偏误。例如“车/车辆”:
(15)这路电车虽然只有一辆车辆,但通过东京的人民住宅区。
(16)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辆参展车辆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日报》1994年4月4日)
(17)还是在这个路段,一辆地方车辆陷进路旁的泥沟里。(《人民日报》1994年4月5日)
“车辆”是各种车的总称,不仅在词义上与“车”有所不同,而且在语体风上、接受量词修饰时也有些不同。“车”可接受“辆”、“台”、“部”等的修饰,一般量词位于“车”之前;“车辆”也可接受上述量词的修饰,但这些量词常置于“车辆”之后。如果在“车辆”之前使用这些量词,“车辆”和量词之间必须有其他定语修饰,如例(16)中的“参展”、例(17)中的“地方”。又如“月/月亮”:
(18)天空无云,悬着一轮圆圆、分外明亮的月。
(19)他探头去井里,看到井底如一面铜镜,倒映出一轮金黄色的月亮。(马步升《老碗会》)
(20)天空,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山巅。(庞天舒《与大海厮守》)
“月”与“月亮”词义相同,但由于音节的限制,或由于“月”作为单音节词的独立性减弱,它不能单独接受数量结构“一轮”修饰,必须先双音化(即作为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然后才能接受“一轮”的修饰。量词“弯”也只能修饰“新月”,不能修饰“月”。
2.对汉语名词中的时间词的使用偏误
(21)她每天学习四点。
(22)我们上午八小时上课。
这两个例句中,对于“点”和“小时”的使用发生了偏误。(21句是说学习占用的时间,应该改为“小时”,而(22)句是要说在什么时间上课,应该改为“点”。留学生在对此类的时间名词的使用上常常区分不清,容易发生偏误。
3.对方位词的使用偏误。
(23)现在我在北京里学习汉语。
(24)她把那张画儿挂在屋子的墙里了。
(23)句对于方位词“里”的具体使用不清楚,不知道在具体的地理名词后面不能再用方位词“里”。(24)句中对于“里”与“上”的区分也未能完全掌握。
4.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使用的偏误。
下面就针对美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及日常使用汉语名量词时常见的偏误做一些归纳和分析。
(一)缺漏
造成名量词缺漏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母语负迁移因素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词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如:
(25)我有三笔在包里。
(26)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那学生的好老师。
(说明:汉语个体名词前,要有相应的量词。如:三支笔,那个学生。这里学生受到自己母语英语的影响,遗漏了量词。)
(二)误加
在有些汉语名词尤其是不可数名词前,并不一定都要加量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过度泛化造成误加量词的偏误。如:
(27)我从美国来到中国,要开始一个新的生活了。
这个例子中出现的偏误既是受母语影响,又受汉语影响所造成的。英语中在这样的表达中,是需要使用不定冠词(限定词)“a”的,而汉语中并不这样使用。同时,学生误加量词“个”,也是受目的语过度泛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偏误。
(三)误用
误用主要是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使用上出现的一些偏误,这和汉语量词丰富的特点有关。学习者面对大量的量词,要在一定时间内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正确搭配,是相当困难的,出现偏误的几率也就高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有误,如:
(28)我来中国时一位人也不认识。
(说明:“位”一般用于表示尊敬的人的名词前,不能修饰“人”和带贬义色彩的名词前,不能说“一位人”、“一位小偷”。)
(29)杰克穿着一条西装。
(说明:“条”通常修饰裤子,衣服通常说“件”或“套”。)
B、名量词修饰的名词中心语有误,如:
(30)我不太明白这首文章。
(说明:文章通常和“篇”搭配,而“首”则常和歌曲搭配。)
C、该用序数词而误用方位词,如:
(31)到了下个天,他回来了。
(说明:“下个天”应为“第二天”。)
D、错序
(a)“数词+名量词”作定语时位置有误,如:
(32)我们今天买了火车两张票。
(说明:汉语中被修饰的名词前有几个定语时,说明名词性质或特点的定语离中心语最近,数量短语则要放在这类定语的前面,离中心语远一些。再如:一张飞机票。)
(b)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作补语位置有误,如:
(33)我在中国学习汉语两年,但是汉语不太好。
(34)她睡觉一整天了。
(35)她买了一条衣服她不喜欢的(在英语中的语序是She has bought a dress that she doesn't like)
E、杂糅
(36)今天我来到外婆家吃饭去了(例子不知是否恰当。应该是“今天我来到外婆家吃饭”或者“今天我到外婆家吃饭去了”。这可能是留学生对于“来”“去了”用法的不明晰。)
5.普通名词误用
(37)她今年二十年,我二十一年。
(38)结婚以后他们很恩情。
6.词尾“们”使用不当。
(39)三个女孩子们把鲜花送给代表了。
(40)我们的老师们是中国人。
留学生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以上的各类偏误。从偏误产生的表象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是从偏误的性质来分,这些偏误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义辨析不清;②语用意义不清,即不能正确地掌握名词的使用环境;③搭配用法不明;④语法结构不清晰;⑤词性区分不清;⑥词语的色彩区分不清;⑦语序把握不准。
二、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际的迁移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在对具体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所拥有的思维、文化和逻辑能力会使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推理和类比。这是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不够精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解释以及没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没有很好的工具书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刘春梅在她分析《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中曾提到:“做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几种比较权威的、常用的语文学习词典。在《现代汉语》、《8000词》和《新华词典》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释义模式,常常是N单和N双一者为另一者的释语,或N单和N双的释语基本相同,词条所举用例有限或没有,《8000词》的英语翻译与教材情况基本相同,N单和N双常常使用相同的英语词汇翻译,像‘分钟’、‘点钟’这样的常用词,《现代汉语》中竟没有收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无数次翻阅这些工具书,也很难从有限的词条用例中发现N单和N双的差别。”
对于现有词典的名词释义方式,曾有学者做过探讨。符淮青在他的《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详细探讨了“名物词的释义”。“名物词,指动物、植物、矿物、器械、日用器具、用品等等的名称,以及其他众多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名称。它们是名词。定义式的释义(种=种差+类)是解释这类词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释义不同,表达上的变化,定义式释义在运用中有各种变式。”许德楠在其《名词特点与汉语辞书编纂》中谈到:“一部汉语语词词典所收词条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辞书对名词多从语义上加以解释,而较少谈及它们的词法的、句法的特点以及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道娟曾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动词、名词、形容词同一义项释义对比研究》中,详细的考察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释义模式的变化,提出了另外两种名词的释义模式,即比喻式释义和语词式释义。所谓比喻义释义即在对名词的定义式释义的基础上指出其比喻义,如“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而所谓的语词式释义是只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释义,如“基点:中心,重点。”而符淮青在其《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曾指出:“词由比喻产生的表名物词的意义,‘比喻’二字表示现义和原义的联系,其余词语仍可归如上面分出的各种类型的释义中的第三种释义。”而其所谓的第三种释义是“‘种差+类’组成偏正词组的定义式释义。这种方式有时添上列举被释词表示的事物的个体或各个品种的内容。”所以,比喻式释义仍然是定义式释义的一种。因此,目前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主要采用了定义式释义和同义对释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传统词典常用的两种定义方式。目前词典所用的这些释义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它们的“循环论证性”。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名词中的具体问题曾做过探讨,如邱立坤曾在《单音节名词的释义模式和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中对具体问题作过探讨。
参考文献:
[1]杜焕君.留学生学习汉语名词的偏误分析及其原因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 2008年11月.
[2]刘春梅.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2006.
[3]张明虎,彭杰.美国留学生汉语名量词使用偏误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第8卷 第1期,2010年2月.
执笔: 09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