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2009-08-09 18:16:39)
标签:
求职听力听者语篇语言学习 |
分类: 海鲜英语--听 |
概要:语言学家认为,听力理解在语言学习中是一项根本而重要的技能。有些专家认为它是听、说、读、写“四会”中的第一技能。因此,听力的重要性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Rivers and Tempely(1978)早就指出:在培养听力时,要考虑两个基本水平。一是认识水平。二是选择水平。
当一开始接受听觉刺激的时候,学习者只听到“受阻”(barrage)的,且无意义的声音。渐渐地,在继续接触这门语言之后,他们开始能识别诸如此类的成分和样式:音素、声调、词汇和短语。当能够自动识别那些语音、句法、和语义等语言符号时,便达到了第一水平,即认识水平。当能够在不需要有意注意个别成分的情况下,能分离载有“记忆和理解单位”(units for re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的信息时,即达到了选择水平。显然,后者属于高一级的水平了。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听力技能来有效地提高说的能力。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把“听”放在首位被认为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尤其是当学习者受到激发全身心地投入到听的过程中时,就很容易能熟识流水般的声音:话语的停顿、重音、节奏和语调。
作为一种能力,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学习英语的手段,它又是学好英语的必由之路。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Wlovin(1985)说:所谓听就是对听觉刺激的接受、留心、并进行信息转换的过程。因为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个有声系统。在听、说、读、写四会中,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听力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听力技能的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听力训练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听
1.为什么说听力是重要的?
试想:我们每过一天,哪天能离开听呢?在早上听新闻;之后听各种人的声音;朋友、邻居、同学、侍者等等。在晚上看电视、看电影、听音乐会、聊天等等都离不开听。总之,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背景下、为着不同的目的在听着。由此看来,“听”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中的听力亦然。
2.听力的特征有哪些?
听力技能和其余的几项技能紧密联系;过分地强调它们的联系会动摇“听”在学习中必须处于的领先地位。
听力活动在很多方面不同与课堂上其他的学习活动。首先,磁带的播放速度对每个人都一样。而像语言学习、口语实践、阅读训练,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拍行事。但磁带却不管你是否听懂,照放下去;它不会反弹到前面的段落,重播提要、停下来让你看看背景图片或者在继续之前让你思考一番。听者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任凭磁带“我行我素”。当然我们可以倒过来重听,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也许正是因为磁带的“不仁慈”(relentlessness)使我们在听力活动中备感痛苦。例如:这种尴尬经常发生:我们会因为一两个词或短语没听懂自然地停下来想一想。但磁带却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理解的线路就这样被撕扯断了。(海鲜听力的即点即读功能,可以摆脱这种困境)
3.听力是如何同交际能力相关的?
听的效率同以下几方面的交际能力有关:
(1)语法能力
语法——通过理解,运用词型学和句法的规则来理解所听材料。
词汇——能识别所听之词结构―通过使用自然停顿、强调语气、语调等变化来帮助理解。
(2)社会语言能力
熟知目标语言社会和对文化的预期,并以此作为基础增强对听的理解。
(3)策略能力
利用一切暗示物(cues)来猜测意思。如,背景知识,语言材料内容的线索等。
(4)语篇能力
理解语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功能有助于识别和理解较短语篇或较长语篇的材料。
4.有关听力过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听力活动涉及到诸多因素。开始的时候,听者对声音进行感知,然后通过下文笔者将要介绍的四个方面的理解方式进行下去。所有这些因素涉及到从“输入”(input),到“吸纳”(intake)的转换过程。即从不断传来的“嗡嗡的噪音”(whirling buzz)慢慢转变成被听者内化的(internalized),并载有一定意义的“子集”(subset)。
输入和吸纳之间的差别是值得研究的。学习者接触到的一切并不一定能变成对其自身第二语言发展有好处的“吸纳”。处于听辨水平中,吸纳只是一串串有意思的声音;而处于高级的理解水平中,吸纳却表现为载有一定意思的词汇、短语、句子或者较长的语篇。
(1)听辩
听的第一过程是听辩。它需要把如流水般的声音同富有意义的“刺激物”(significant stimuli)区分开来。因此,听者一开始的任务就是“听辩”:从流水般的声音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从先前一连串杂乱嘈杂的声音(undifferentiated sequence of noises)中找出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
(2)听音会意的四个方面
a)孤立词汇的识别
在听力理解的这个要素中,学习者首先捕获(catch)孤立词汇。通过理解这些孤立词汇中的一两个词,智慧的听者能有时猜出全文内容。如果学习者听到了其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汇,整个内容有时就会变得一清二楚。
b)短语或简单日用语的识别
学习者是可以识别全部短语和日常用语的。这些短语能够“清扫”(grease)交际中出现的障碍(wheels and cogs)。倘若老师能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这些日常用语,对其理解会有助学习者感到自信、增强语言的流利度(fluency)、而且可保持高昂的参与热情。
c)从句或句子的识别
对从句或句子的识别是理解语言的又一要素。这涉及到学习者以前可能没有听到过的、不纯粹是日常用语的那些从句和句子。在此方面,学习者的理解效率经常取决于为了填补理解空缺所需要的那分执着(willingness)。
d)延伸(extended)话语理解
此种理解涉及延伸话语或者我们一般称之为高于句子水平之上的语篇 (discourse)。达到如此境界的学习者不仅要能着眼于孤立的词汇去猜测一般内容、找出一定的语规 (formulas)、或者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孤单的从句和句子、还要经过努力能够全面理解一个讲座、一个谈话、或者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在理解语篇时,记忆对听力理解是很重要的。倘若语篇愈长,听者愈要记住先前听到的内容以便衔接上不断涌现的“意流”(flow of meaning)。记忆策略有助听者改善保持力(retention)。
5.影响听力过程的因素
(1)话语的特性
(2)听力任务的性质或目的
(3)注意的程度
(4)“耳”的身体机制
(5)听者的性别
(6)与学习风格有关的听力差别
(7)听的情感因素
6.优秀听力活动的特征
优秀听力活动应具备以下特点:
a)听力背景必须是学习者事先知道的、真实、且具有交际的目的。
b)听力材料应具有听者个体所感兴趣的内容。
c)说话者要能让学习者看得见而不是看不见;除非听力的目的是帮助其理解录音和电台广播。
d)要求听者用某种方式对听力理解作出回应(例如:说一番话语、听从一个指令或请求、问一个问题、或者笔录要点)。
e)听力活动要对材料提供背景知识。
f)了解背景知识的听者容易理解听力活动的话题。
g)听力活动有其自身的随意特性,即一个谈话可能会简短、冗长、或者是急速的“语快”。(chunks of speech);而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个更加正式或者有序的谈话和戏剧等。
7. 关于听力发展的原则
a) 必须认识到听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而不仅只是一项实际的能力。
b) 运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听力材料。若有可能,学习者可自己确定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此同时,可以请老师调节和指导听力活动,使其能够顺利地开展。
c) 鼓励学习者自己根据一切可能的线索,“智慧”(intelligently)地进行猜测。
d) 确定听的目的,以及如何为达到其目的需要给予的重视程度。比如,广泛地接触不同语域的语料,并能对其内容反馈。
e) 听力差的学习者需要得到特别的帮助。还要注意克服在听力中出现的焦虑情绪、为了急于提高听力技能身体出现的不适、以及可能出现的自信心不足等。
8.提高听力能力的方法探讨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听的目的主要表现为:获取信息、娱乐、生存。虽然训练听力的方法有多种,但总的说来主要是:首先要抓住大意;其次是:听特别信息、推测,做记录,以及听详细信息。在训练听力能力的时候,要考虑具体目的、要顾及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现实的语言水平、和潜在的问题,等等。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听的过程中,要运用“听前,听中,和听后”的三种方法。首先要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即所谓的“预期”(expectation)。然后,培养训练自己的“解码”(decode)能力,即将输入的声音转换成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最后是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即能将已有的知识同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最好设置一些具体和特别的题目来检查自己。还要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活动。其实,成功的听者并不要求听懂每个单词;但要能根据听力的不同目的,抓住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来。
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1)准备听前活动
其实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要进行准备。对老师而言,在播放磁带之前,自己必须熟知内容。这样就会知道听者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磁带的清晰度、说话者的口音等;从而能解答适宜;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而言,必须逼着自己做些准备;这意味着:要看看图片、讨论话题、提前阅读问题;要处在能够预测将要听到什么的位置上。
(2)多听几遍
实践证明:在任何情况下,播放磁带一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者希望再听是为了“拾起”(pick up)在第一遍听的过程中遗漏的部分。在第二遍的时候要解释特别难的词汇和句子,甚至可以写在黑板上。有时对某部分可以进行重放以求弄懂。
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设计不同的听力任务。第一遍的要求通常直接、笼统。这样会因能理解大概而状态良好,为后续打好基础。然后可侧重听力材料内容的细节、信息、语言的运用、语音等。一般情况下,两至三遍就会理解清楚。
尽管听力内容千差万别,但它们却都有共同的顺序性和逻辑性(sequences and logic);即在进行听力实战阶段之前,需要有简短的演练准备。
(3)回应(respond to)所听内容
正如阅读一样,听力练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能够提取(dram out)有价值的信息。如提取材料中隐含的意思、以及对听者产生的影响等。就连 Do you agree? 这个简单的问题同 What language did she ask to invite him? 这个稍微复杂的问题都同等重要。因为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就会产生理解的偏差。我们要努力理解材料的外延与内涵。
(4)加大听的力度,注意听的效果
听力是听与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听力是在听的练习里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听的训练。一方面要多听,另一方面还要在听的训练中加强目的性、及效果的检查。还要考虑自己的现有水平,及潜在的问题,等等。笔者一向以为:语言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长期不断被渗透的结果;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我这里的多听包括老师在课堂上多用英语进行教学、少用、或不用母语。除了听课任老师之外,还要多听英美人及其他英语老师的说话;使自己习惯于听地道的英语发音和较标准的发音。
听的训练有很多作用:学习者能学到地道的语言、语音、语调、还能听懂新材料。为将来复述文章或做书面表达做了很好的准备。
(5)变换练习方式,把握练习时间
在进行听力训练中,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式,并随着变化由简到繁,由慢到快,逐步提高对自己的水平要求,形成自然的发展过程。每种练习都不要做得太久,以保持自己在练习里的兴趣和积极性,并避免出现疲塌现象。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学生有效注意力只能维持二十分种左右。训练性的练习一旦做过后,必须有检查性的练习。只有看到一种练习的目的确实达到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练习。举例说明之:
a, 听音会意
要让自己听懂新材料的录音,可借助老师用图画或身势语的示意。在过程中,可先放听录音,让自己跟着磁带学习地道的发音。在播放录音时,请老师一边用图画示意,自己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画;从中领悟,把语言同所表示的情景直接联系起来,达到对句子的初步理解。录音要一连播放二至三遍。
b, 课堂用语的运用
老师在组织教学里通常会说些简单的课堂用语。倘若能持之以恒,对我们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听力训练。可请求老师根据我们现有的英语水平和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说些不复杂的英语。这样可复习不少学过的单词和句型。由于大多数用语是结合教学情景说出来的,在听时就很容易懂,并在反复接触中易于理解与记忆。这样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听力水平。
c, 叙述课文大意
在高中阶段,老师在处理课文之前一般都要用简易英语叙述课文大意一至二遍。在叙述当中把课文里的生词有意识地用进去,难的写在黑板上;有时可适当地用简单的英语解释生词。这种处理方法会对培养我们的听力、掌握生词、训练阅读技能都大有裨益。
9.结语
综上所述,听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听力水平的提高绝对不是一朝一日所能达到的。在这个方面,我们每一位语言学习者都有很深的体会。即我们几乎不可能达到说母语者的听力水平。当然我们的目标没有那么高,但最起码我们要努力培养我们自己能够同老外进行语言交流、实实在在地能够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使用。这应当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应该给予“听力”在“四会”中应有的位置。通过正确的听力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促进自身其他技能的发展,从而能够最终整体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by Jeremy Harmer. 外研社出版
2. Hyltenstam, Kenneth., Pienemann. 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3. Pica, Doughty.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on Comprehension. TESOL Quaterly, 21, 4(1987).
4. Rivers, Temperly.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P, (1973).
5. Wolvin. listening in the Quality Organization. Ithaca, NY: Finger Lakes Press,(1999).
6. Wipf.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17,4,(1984).
7. 王立非, 中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