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2014-05-10 11:35:30)写于2014-01-16 21:27
像本书作者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艺术家,从前使用有色土 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 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从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文明看到19世纪的现代主义,感受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突破,并且觉得整个艺术史和社会史是分不开的。艺术也像很多东西一
样,是一座城,我们辛辛苦苦的构建一座城,一座稳固的坚实的城,然后又不断从城里走出来,寻求突破。偶尔,会因为走的太远,再回过头去看看曾建造过的城,
获得启发继续前行。于是留下了一座座美丽的丰碑。
我觉得埃及艺术可能真的是个源头吧。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克里特岛的被埋葬的文明。很奇怪的
是,那些古代文明中的艺术都强调真实和精确。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很不一样。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同呢?待我之后再看看中国绘画或艺术之类的书籍再做
探讨。接着而来的,就是希腊文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优雅圣洁的神祗雕像,有着完美的人体和优美的曲线衣饰。然后是罗马文明。有一说是认为罗马艺术是对希腊艺
术的拙劣模仿。但是幸亏罗马艺术保存了很多失落的希腊艺术,这才使我们还能遥想一下希腊艺术的辉煌。不过,罗马建筑方面的恢弘,实在让人惊叹。想看看罗马
斗兽场、万佛殿、凯旋门。巨大的拱支撑起来的万佛殿,书上说光是从穹顶中间的一个圆洞中照进来的,但保证了佛殿内部明亮均匀的光线,想想就觉得很神圣。沐
浴那样圣洁的光下应该心灵也会变得柔软,得到净化吧。不知道月光洒下来是什么样的感觉?回归正题,据说罗马的奢侈放纵,因此留有不少的雕塑。
罗
马,有西罗马和东罗马。西罗马亡与公元476年,东罗马亡于1453年,又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之后,欧洲各国除拜占庭帝国外,进入了封建领主制时代,人
们也称它为中世纪。中世纪对雕刻事业是一个拦阻,因为基督教禁止雕像,而绘画呢,也只是最为一种给文盲传达教义的手段。那个时期的绘画为了在一幅图中融合
一个故事牺牲了空间或者其他真实性。绘画技艺的传承也是通过各种作坊,并且很多宗教故事都有固定的模式。整个绘画领域似乎失去了想象力,刻板单一。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次断定人类会屈从于这类束缚。(封建领主,教堂或城堡作为一个郊区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教堂)11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出现,也可以算是人
们在寻求另一方面的创新和自由。交叉肋、飞扶垛、彩色花窗,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给人另一种心灵的震撼。幸好,拜占庭还保存有一些希腊罗马文明时候的财
富。而伊斯兰国家由于他们的交易禁止宗教方面的绘画或雕像,艺术转向对各种富丽颜色及花纹的运用和搭配上(PS:土耳其地毯真的很华丽很好看有木有,I
like!)。13世纪初,各种国际形势的影响,迎来了文化的复苏,后世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初期当然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探索,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追溯。
找回以前的构图……
最叹为观止的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辉煌时期的三杰:达尔文、普罗米修斯、拉斐尔。达尔文对人体结构的精确掌握以及发明的渐隐法画出蒙娜丽莎迷倒众人 的微笑,普罗米修斯花费4年的西斯廷礼拜堂巨幅天花板壁画以及伟大的人体雕塑,拉斐尔美丽圣洁的圣母像。 其他国家(忘了),提香对色彩的把握?
巴洛克时期,这个之前貌似是矫饰主义?
1.充满动感和戏剧性的宗教化
2.风俗画(仍然富含宗教的神圣感,画面暗含宗教含义) 洛尔?
3.肖像画 鲁本斯?
色彩和空气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真是让我惊叹不已啊!首先先说一下改革吧,改变了之前希腊罗马式的直线平衡稳定架构,有了曲线和卷涡旋纹,变得动感起来。但最最惊 艳的还是走进天主教堂,看到它内部巨幅的壁画,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把天花板画成圣母飞升的情景的壁画,华丽的色彩、明亮的光线、层层泛着金边的白云,虽然 书上的插图是黑白的,但是光凭想象就可以知道有多震撼,更不用说如果亲眼看见了。
新古典主义: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的对比,新教拒绝奢华。
(PS:1789年法国大革命 所以这个国家既经历过巴洛克风格又经历过新古典主义……英法就不一样了,比较早)
洛可可时期:轻盈纤细的画风,富丽奢华的装饰。在法国盛行过短暂的几十年。太过纤细的东西,田园牧歌似的场景、充满爱的基调。
浪漫主义:18—19世纪,可以说是人性的觉醒和人的自我意识的释放,自然主义。(想到那个时期出现的许多诗人、大文豪、音乐家)
现代主义
印象派:(对印象派的印象要改变了,梵高的画还真让人感动啊)印象派是为了反对学院派的过度理想化。他们的画风更自由,颜色更鲜艳大胆。他们想要寻找一种真实,一种新的出路。画出自己的印象,自己绘画时的感情。个人认为欣赏这类画不能抠细节,得从整体印象出发,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招贴画:日本版画影响
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野兽派
超现实主义
牡蛎要制造一颗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料,血药一颗沙粒或一块小东西,以便围绕着它形成珍珠,没有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就可能长出一团不成
形状的东西。如果艺术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结晶成完美的作品,他也需要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一项明确的任务,使他能够集中才智去承担起来。我们知道,在更
遥远的往昔,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围绕着那样一个必要的核心而形成的,是社会给予艺术家的任务——不管是制作仪礼面具还是建筑主教堂,是画肖像还是画书籍插
画。相对而言,我们对于那些任务赞同与否,关系微乎其微;一个人不必赞同用巫术猎取野牛,也不必赞同颂扬不义的战争或夸耀财富和权利,就可以欣赏当初为了
那种目的而创作的艺术作品:那珍珠已经把核心完全掩盖住了。艺术家的奥秘就是,他能把作品创作的无比美好,是的我们由于单纯欣赏他的做法几乎忘记问一问他
的作品打算做什么用。
我们终于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已达
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
苦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会有艺术家诞生。但是会不会也有艺术?这在同样大的程度上也有赖于我们自己,亦即艺术家的公众。通过我们的冷漠或我们的关心,通过
我们的成见或我们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决定事情的结局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必须保证传统的命脉不致中断,保证艺术家任然有机会去丰富那串宝贵的珍珠,那是
往昔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
PS:我认为作者的这段话是一个很好的结尾,没看到最后一段真不知道自己竟然无意中与作者不谋而合了,因为我也是恰巧把作者关于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段言论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当时觉得这段话于我是一个比较新颖且有意思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