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梅花诗——在梅花审美认识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04-02 08:09:28)
标签:
杂谈 |
苏轼梅花诗——使得梅更具有人文精神,提升了梅的审美意蕴
梅花是各种艺术表现比较多的植物,经过历代的发掘,有关梅花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梅花的审美意象也臻于完善,梅花写入诗赋,并作为专题描写的对象,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最早入诗应该是在《诗经》里的抒情诗《召南 ?摽有梅》,《诗经》里还有几处写到梅的诗句,但多是写梅的果实。在魏晋以来,梅花作为一种普通的、常见的花木开始为人们所欣赏、种植。南朝宋鲍照(约414-466)的《梅花落》应是现存最早咏梅花的诗作,咏梅文学有了这一开端,隋唐五代得以持续发展。唐初的咏梅作品还沿袭着南北朝的风格,停留在吟咏庭园梅树的狭隘中,但中唐以后士人南下,造成咏梅数量大增,情景也跟着多样化了。对于梅的描写,也不再只专注于梅的外观,而注意到梅的精神内涵了。
到了宋代,咏梅作品更多于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一个顶峰,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梅诗歌,也出现了一些咏梅大家,如我们熟悉的林逋.在梅花审美认识发展史上,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给梅花注入了浓重的隐士情趣,梅花在人们心目中一些象征意义已达成共识,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梅花意象。
林逋之后,
苏轼对咏梅诗的贡献最大。苏轼一生咏梅42首,艺术成就也远在林逋之上。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这样写道:“林和靖赋梅花诗,
有‘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 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东坡晚年在惠州,
作梅花诗云:‘纷纷初凝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 和靖之气遂索然矣。” ①苏轼咏梅,
不仅从神似入手写梅花的色、香等生态特性,
更以环境烘托梅花形象,还有着前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他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感遇咏怀、借梅自寓
,注入主流士大夫宦海沉浮、入世历炼的人生体验
,表现出雅狷兀傲、清逸超迈而又不免几分孤清落寞的复杂性格和丰富意态。” 苏轼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寄寓在“梅”的形象中,
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还把梅花看作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绘和塑造,
使得梅更具有人文精神,提升了梅的审美意蕴。把梅花引入主流仕大夫文人的审美视野,苏轼咏梅在梅花审美认识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轼的梅花诗不仅在历代咏梅诗中有重要的地位,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了其艺术成就,概括来说,其咏梅诗有这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写作时间集中在“乌台诗案”以后
纵观苏轼的梅花诗,其创作时间上主要集中“乌台诗案”以后,以
“乌台诗案”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苏轼仅有一首和梅诗,即《次韵李公择梅花》,除此以外,只有少数诗篇中提到梅花。其咏梅诗创作主要集中在“乌台诗案”以后,共创作了41首咏梅和梅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们都知道,“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这一时期,苏轼开始高度的关注梅花。这里有几个原因,一、遭遇挫折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让他开始走向追求内心世界的超脱,“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他仿佛也成一株遗落幽谷的梅花了,此时告别烦嚣的官场的苏轼,变的孤独寂寞,和梅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梅则“自恐冰容不入时”;苏轼“心如玉焚而不灰”(苏辙《
东坡先生墓志铭》),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梅则是“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随春态”(苏轼《红梅三首》)。1080年苏轼贬赴黄州,多情的梅花跟随“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轼《红梅二首》);1094年诗人贬惠州,“岂知流落复相见” ,又与“曾断魂”的梅花邂逅相遇。
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结识的梅花,成了苏轼倾诉内心情感的一个忠实朋友,在写梅花的诗句中,作者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在里面。
苏轼对梅花的关注,将梅花作为一种富有人性话的描写对象,是从“乌台诗案”之后开始,此时,苏轼的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特别是在梅花诗歌的创作中,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梅花的形态描写,不是象前人诗歌中只是简单的描写梅花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幽雅形姿,而是富有梅花一种作者主观上的品格,当然这种品格并不是苏轼强加在梅花身上的,是因为梅花的习性和生长环境塑造了梅花的这些品格,如梅花历经严寒,迎风斗雪,自然就让人想到其凌寒不屈的品格,梅花开放在百花寂静之时,自然让人感觉到梅花不同流俗,清奇卓绝的气质,对“梅格”的挖掘和升华,是苏轼梅花诗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也是苏轼梅花诗对咏梅诗的发展和贡献。
四、发展了月下赏梅,托物咏怀的模式
苏轼爱月,其诗词作品中诗中写月之处很多,如《水调歌头》,是咏月词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苏轼也爱梅,将梅和月结合,成了苏轼梅花诗歌中一个突出的特征。
苏轼梅花诗所咏多为月下之梅,所写多是月下赏梅之情景,“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这是谪居黄州时的作品,“待黄昏”云云,尚不脱林的痕迹。“月黑林间逢编袂,霸陵醉尉误谁何。相逢月下是瑶台。藉草清尊连夜开。”
p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q这是元丰年间知杭州时的作品,景象和感觉都有翻新。最著名者当属晚年遭贬岭南的松风亭三首: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
雨愁黄昏。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再用前韵》,《苏轼诗集》卷38)七古叠唱,语重情深,比杭州时期又有进展。这些作品所咏都是月下对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