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孩子的成绩,就葬送在妈妈的这两句致命问话里

标签:
婚姻情感困惑情感育儿 |
分类: 金苑视角 |

这段日子,小薇妈妈有了新烦恼,已读高二的女儿情绪不太好,让她不知所措。
场景
期末考试结束后,拿到数学卷子的小薇心情一点都不爽。她闷闷不乐往家里走,正准备拿钥匙开门,刚刚下班回家的妈妈就在后面喊道:“小薇,放学啦!”
进门后,看到女儿一脸落寞的神情,跟所有关心孩子成绩的妈妈一样,小薇妈也似乎猜到了几分。
小薇妈妈意识到可能这样说会让女儿不高兴,赶紧把说话的重点转移了。
“谁都有考不好的时候,别难过。下次好好努力,一定会好起来的。妈妈相信你有这个实力。”
于是,小薇妈给女儿释放了一些安慰剂,让孩子别难过。当然,也绝对不会忘记作为家长的神圣使命——没有好成绩,哪能考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哪来的好人生。于是,又谈古论今开始了对女儿的谆谆教诲,她举了很多名人失败后又成功的例子,想激励一下女儿。
听了之后,女儿的反应呢?
又是一次不欢而散,小薇妈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发呆。孩子爸爸整天在外面应酬,这教育孩子的事都自己一个人承担,工作压力又大,免不了有些伤感。
此刻,小薇妈妈开始犯愁:怎么和孩子说句话就这么难?
妈妈错在哪里?
1、关心成绩、名次,忽略了孩子心情
说到这次对话,本来成绩不好就已让小薇很失落,回到家更多的是想从母亲那里得到点安慰。可小薇妈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女儿的成绩和名次,如,
妈妈急切问道:“今天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名啊?”
女儿如实回答:“30名,下降了6个。”
小薇想得到的是理解——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
妈妈给的是质疑——你为什么没有考出好成绩。
看得出,这对母女间的对话不在同一个频道。女儿在成绩下降的打击下已经很难受,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妈妈的焦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难受的情绪。
当低落的情绪掌控着孩子时,智慧的父母要学会共情。心理学上的共情告诉我们,善于共情的父母,往往能取得孩子的信任。有了这个作为前提,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而不是一走了之。
2、习惯指责、比较,而忽略寻找原因
“你以前可是考过第一啊,怎么成绩一直在下滑?”
当妈妈说起学习的大道理时,女儿终于失去了耐心,因为这样的大道理谁都知道,谁都懂,说与不说都一样。结果是孩子想得到的,没得到;母亲想表达的,没表达出来。
首先,换位思考,学会体验一下孩子的内心感受
这时向孩子传达的就是妈妈最关心你的感受,而不是成绩。这样做的效果是,会有效降低孩子逆反心理的程度。
您可以尝试着这样说,“这次没考好,心里肯定不舒服吧?”
也可以说“拿到成绩单后,是不是有点小失落?”
所以说,当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首先要考虑孩子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东西。只有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心思整理心情,并反思出现的问题。
大人的指责和质疑,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威胁”的情景,只能让他们做出封闭自己,对抗父母的言行。
孩子虽然还没长大,但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复杂的心理,多变的情绪,都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如果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心理,家长的所有努力和谈话,就如同对牛弹琴,吃力不讨好,白费劲儿,还浑然不觉。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经孩子允许,可陪着孩子一起寻找成绩下降的原因。有些孩子需要这样的家长,而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属于“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的阶段,完全撒手不管也是一个很大的“坑”。所以,适当的引导和陪伴很重要哦。
我觉得,所有的妈妈并不是不想和孩子好好说话,只是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
您认为,我说的对吗?
作者简介:金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读博士,中国社工联合会婚姻家庭委员会副主任,华人婚恋两性心理研究者,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金苑在线创始人,畅销书《读懂男人心,乐享好婚姻》作者,讲座在国内影响了上百万人,辅导帮助超过10000例伴侣。
金苑老师原创文章,知识产权作者:金苑
转载请扫码与原创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