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你的日子
(2009-08-08 16:10:36)
标签:
婚姻爱情等待上海杂谈 |
分类: 金苑视角 |
为了赴京赶考——“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证书,这几天,我几乎闭门不出,推掉了所有的事情。除了必须要接待的咨客,学校的课也暂时后推了。前日,到学校时,负责教务的唐老师目光里透着信任,希望我能尽快把婚姻家庭咨询师的教务这块担当起来。面对他祈求的目光,我连说“抱歉”。估计要到6月底才能拿出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上午安排了珺琳的课。本周五,她讲的课题也出来了,《经济震荡中的家庭理财》,届时还要陪她前往。随后,学校培训部的周主任来电话,让我尽快出两套考卷,因为眼下国内还没有现成的题库。中午,电话那端,咨客樊女士可怜的声音,实在令我不忍拒绝,又教给她一些方法,但愿她能挽回自己的婚姻…
看了一天的书,结束了《婚姻与家庭心理》的复习,下午就开始看《婚姻中的性学》。人觉得疲倦,想放松一下,出去走动走动,锻炼身体。可是,天老爷不答应,外面的雨点还是不停地拍打着窗棂。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
傍晚,自己很快做好了晚饭。依然是排骨炖玉米,炒荷兰豆,再加上一个腊鱼,一个人的饭局就只能如此这般了,谁让我形单影只呢。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绿而又单调,却在无奈中等待着。也许有一天,那位白马王子,一路飞奔而来,大声地冲着我喊道:“嫁给我吧!”似乎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坐在茶几边儿,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无意中按到了cctv10频道,刚好是“社会与人生”栏目。原本不经意的我,突然被屏幕里的画面吸引住了,“岁月如歌”系列之一《誓约》。坐在主持人对面的是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随着她的娓娓道来,一个尘封了30多年的爱情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看着看着,久违的泪水,不知不觉盈满了我的双眸,触景生情,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忍不住坐到电脑桌前,唯有一吐为快。
王亚文,当年,黑龙江农村的一位妙龄少女。
刘行军,当年下放到黑龙江农村的上海知青。
30多年前,还是赤脚医生的刘行军由于用错了药,使得王亚文的父亲险些丧命,而王亚文的父母却没有一丝的责怪。为了这样的一份歉疚,刘行军天天到王亚文家帮忙做事。一来二去,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恋爱了。三年后,就在万事俱备,两人准备成婚时,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拉开了悲情的序幕。刘行军回到上海读书期间,两人仍有书信往来,痴情的王亚文,等待着大学归来的刘行军娶她为妻。可是,等来的却是一纸绝情书。从此,王亚文一蹶不振,完全丧失在失望、期盼、苦恋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在无望而又难以解脱的等待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花开花谢,月圆月缺,她流泪、她抑郁、她甚至自杀过。
她痴守着这份心底的渴望,始终不肯嫁做他人妇。十多年的痴守与等待,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海边的望夫石。我想象不出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是怎样度过这漫长而又无望的岁月,是怎样面对他人的非议与目光。是爱情的执着,还是痴情的守候,无人知晓。最后,34岁的她,终于熬不住岁月与情感的折磨,彻底地倒了下去。她得了可怕的肺结核,瘫在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法起床,瘦的只剩下72斤。
这是一份怎样的痴心啊,唯有她自己知道!
14年里,刘行军没有只言片语,没有任何音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离开了她的视线,悄无声息,连影子都没有了…
悲情在等待中复苏。突然,有一天,村里人给她送来一封发自上海的来信。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着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半天没有醒过神来…
原来,同是知青的另一位上海先生,故地重游,听说了她的故事后,用了4个月的时间,找到了失踪14年的刘行军。
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终于走到一起了。今天,当主持人问到他们俩人对爱情的体验时,刘行军说:“爱一个人,就要对她负责,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王亚文的回答令人震撼:“爱一个人,就是无私的付出。”上帝,这不就是我今天在《婚姻与家庭心理》一书中多次看到的观点吗?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婚姻生活啊!
“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故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这样的等待让人心碎,却难免令人感慨,扼腕,落泪。
前一篇:曾经是那么美好...
后一篇:相逢人间四月天--相识